1949年卢汉接蒋介石密杀令,他添了一笔救下200人,密令成废纸! 一封特殊的电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01 17:29:35

1949年卢汉接蒋介石密杀令,他添了一笔救下200人,密令成废纸! 一封特殊的电报,在1949年9月的一个下午,摆在了"云南王"卢汉的案头。他一脸纠结地盯着那张薄薄的纸,上面写着蒋介石亲笔批的八个大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份电报看似普通,却包含了一个残酷的命令——处决在昆明"九九整肃"中被捕的九十多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卢汉叹了口气,把电报放在桌上,陷入了沉思。此时的中国,大局已定。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后已节节胜利,新中国成立已是指日可待。而作为云南的实际统治者,卢汉此刻的选择将影响整个西南地区的命运。 回想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卢汉作为从护国运动一路走来的爱国将领,跟随孙中山先生多年,经历过枪林弹雨,从一名小卒成长为"云南王"。他见证了日军侵华,也亲历了台儿庄血战,更是在1945年亲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这些年来,他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表面道貌岸然,却在日本投降后挑起内战,不顾百姓死活,只想构筑自己的"蒋家王朝"。 其实早在1949年2月,卢汉就已秘密联系了地下党杨青田,约定在8月共同起义,实现云南和平解放。但天不遂人愿,8月15日,香港报纸传出了惊人消息:云南受龙云策动,要谋划起义!尽管报道中错把卢汉写成了他的表哥龙云,但足以引起蒋介石的警觉。 蒋介石急忙把卢汉召到重庆开会。临行前,卢汉对心腹龙泽汇交代:"万一我被蒋先生扣押回不来了,是死是活你们都不要管,直接起义!" 出乎卢汉意料的是,到达重庆后,蒋介石并未软禁他,反而热情招待。两个老狐狸在酒席上相谈甚欢,推杯换盏,丝毫看不出刀光剑影。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重视云南,是因为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他构建"大西南基地"的理想之地。但蒋介石心里清楚,卢汉已不是从前的心腹了。所以他在送走卢汉后,立即与心腹定下"九九整肃"毒计,派毛人凤带特务去昆明,名义上是肃清"反动分子",实则是监视卢汉,并在昆明大肆抓捕共产党员。 1949年9月9日,一场惊天大抓捕在昆明展开。四百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抓,其中要求枪决的多达二百多人。蒋介石的用意很明显:逼卢汉做出选择,只要他手上沾上一点共产党人的血,就将彻底失去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 蒋介石的密杀令如同一把悬在卢汉头顶的利剑,逼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面对"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八个字,卢汉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四百多人被处决,尤其其中包括杨青田等共产党地下党人和进步人士。 卢汉首先采取的是拖延战术。他找来亲信刘汉章,军法处的中校军官,向他寻求建议。刘汉章献上"拖字诀":将名单压下,按照规矩办事,能拖则拖。卢汉随即给蒋介石发电报,申请将案子交给军法处处置,并特意提出需要五人会审,请蒋介石派三人来协助审判。 蒋介石见卢汉还算配合,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命毛人凤前去云南交涉,并派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军法处处长陆坚如、上校军法官阎仲铎和云南保密站沈醉参与军法会审。在人数上,蒋介石占了优势,云南方面只有两个名额。 但卢汉也早有打算。他抓住毛人凤离开昆明的空隙,立即宣布由自己的心腹杨振兴担任军事法庭审判长,刘汉章任主办军法官。这两人都是卢汉的亲信,对蒋介石早已不满。接着,刘汉章又暗中收买了陆坚如和阎仲铎,只剩下沈醉一人,已不足为惧。 审判一轮又一轮地进行,被释放的人越来越多,名单也越来越短,最终缩减到九十多人。眼看卢汉明目张胆地干涉审判,沈醉坐不住了,他来昆明是为了立功,不是陪卢汉磨叽的。于是,沈醉向蒋介石发电报,请示如何处理这些人。 蒋介石回复:"情有可原,罪无可逭!"但他没有把密令发给沈醉,而是直接发到昆明政府,明显是想给卢汉一个无法逃避的责任。 面对这封迫在眉睫的密杀令,卢汉陷入两难:如果下令处决这些人,就再无回头路,只能与蒋介石绑在一条船上;如果不执行,就等于立刻与蒋介石决裂,后果难料。 就在卢汉焦急万分之际,一个灵光乍现。他想起了一位高人——李根源。这位清末金榜题名的学者,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后来在云南办学,其中一位得意门生就是朱德。 卢汉怀着虔诚的心前去拜访李根源,将密杀令交给他看。李根源看后微微一笑,拿起笔在电报上轻轻一勾,将八字顺序颠倒了过来:"罪无可逭,情有可原"。一字未改,意思却截然相反——虽然这些人有罪,但是可以原谅的! 卢汉大喜过望,立即命人将这份"调整"后的电报送到电讯处,要求他们重新翻译后交给沈醉。沈醉收到后十分困惑,但没敢多问,只好继续拖延处置这些人。

0 阅读:0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