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呢?稿子送来了没有?”2004年一天,演播室外乱成一团。《新闻联播》正在直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3 22:33:51

“稿子呢?稿子送来了没有?”2004年一天,演播室外乱成一团。《新闻联播》正在直播,但需要播报的稿子还没送到,终于不一会一个12页的只修改了一半有些杂乱的稿子被送进了演播室,罗京也因此一战封“神”。那天的直播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那是一个下午,18岁的罗京被好友"小辫儿"拉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陪考。本来只是陪朋友壮胆,却意外因一段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被录取。1983年,22岁的罗京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央电视台,成为《新闻联播》栏目的播音员。谁能想到,这个误打误撞进入行业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央视"播音三巨头"之一,与赵忠祥、宋世雄并肩,被誉为"国脸"和"国嘴"。 罗京的声音有一种特殊的磁性,面容总是严肃不苟言笑,播音风格沉稳大方又不失庄重,被人称为"荧屏上的冷面小生"。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严肃的人,私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1985年,罗京在老师李钢教授家中遇见了小他5岁的播音系学妹刘继红。刘继红活泼开朗,是个名副其实的"开心果",两人性格互补,很快坠入爱河。他们于1988年结婚,1995年迎来儿子罗疏桐的诞生。 婚后的刘继红为内敛的罗京带来了许多生活的趣味。她会给买来的橙子起名字,随口编个童话故事讲给丈夫听;会在长相奇特的茄子上作画,送给罗京当宵夜前的小礼物。尽管罗京工作繁忙,但这些小小的生活情趣,让他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从录播改为直播,罗京与李瑞英被选为首播人选。本来领导只想让他们试播两周作为样板,没想到两人表现极为优秀,从此便一播就是几十年。工作压力陡增,罗京却从未松懈对业务的钻研。在央视,罗京的座位底下永远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得最新的那本甚至已经破烂不堪,可见他翻阅的频率之高。 作为前辈,罗京也对后来者倾囊相授。康辉曾在文章中回忆,罗京在他职业生涯中几个关键时刻给予了点拨。第一次是康辉刚进央视时,罗京告诉他要学会自主学习;第二次是当电视新闻由"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变时,罗京鼓励康辉坚持这一趋势;第三次是康辉加入《新闻联播》后,罗京教导他要培养"三气"——气度、气场和能传递中国最强有力声音的气派。 同事们都说,"如果罗京念稿子的时候没念顺,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是稿子的问题。"罗京在一次采访中表露了他对这份职业的理解:"这是一份需要珍惜又要敬畏的工作。"他恪守终身学习的信条,对每一条稿件都认真对待,对每一个发音都精益求精。这种敬业精神,在他26年的播音生涯中从未动摇,直到2008年8月31日,他因病第一次递交了请假条。 2004年9月的一个晚上,《新闻联播》演播室内一切如常,罗京和李瑞英正在进行直播。然而,演播室外却突然变得躁动起来。传真机正在不断地吐出纸张,一份紧急新闻稿正在形成。演播室外的领导们攥紧了拳头,有人甚至手中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这份紧急的稿件共有12页,全是手写稿,上面布满了修改符号,有些甚至只有半个字,字迹也不算清晰。在长达26年的职业生涯中,罗京曾遇到过直播前1分钟才送来的稿件,也遇到过差15秒就要直播时突然送来的加急稿件,但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份在直播过程中临时加入、且如此复杂的稿件。 李瑞英接到稿件后,迅速进行了处理。她快速审阅,将不清楚的字眼描出来,把可能不认识的人名都标注上拼音,划分好断句处。处理完后,她不动声色地将稿件递到了罗京面前。罗京接过稿件时没有一丝慌乱,从容地开始播报。 除了第一句话有些颤音外,从第二句话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字,罗京全程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更没有一丝差错。他将17页半的稿子一字不差地完整播报了出来,长达17分钟的口播没有让全国观众察觉出任何不妥。他的眼睛盯着提词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拿着稿子,耳朵听着导演的要求,同时还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将五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播报结束后,演播室里的所有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李瑞英忍不住称赞他是一个"神奇的人"。就是这17分钟的表现,让罗京"一战封神",成为央视无可争议的"国嘴"。 然而,时光匆匆。2008年8月6日,罗京以奥运会火炬手的身份完成了火炬传递。那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他的后背,他完全是忍着剧痛完成任务的。两天后,他仍坚持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播音,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声音。

0 阅读:67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