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协和4+4让很多人关注到了院士制度,以及院士掌握的巨大权力上。其实关于院士终

飞风说趣事啊 2025-05-03 09:54:36

这次协和4+4让很多人关注到了院士制度,以及院士掌握的巨大权力上。

其实关于院士终身制,以及我国院士制度里存在的问题,其实大家可以搜一下顾海兵。

这位人大的教授之前(十多年前)写过,采访报道过多篇关于院士制度问题的文章,现在看来依然很有意思。

搜一下相关的新闻就发现,院士制度的问题早就被报道过,再举几个公开报道里的例子:

⭐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研究员表示,院士中大多数人老了,思维的活跃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不上年轻人了,如果不退休,反而可能造成某种阻碍。

他甚至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论断:“现在的院士实际上成了学官、学阀,有的部门甚至硬性规定重大科研项目必须由院士主持,这非常不利于学术自由,是当前中国科技界学术腐败泛滥的一个因素,也是高官、企业家纷纷都想当院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

院士终身制背离了优胜劣汰原则,减弱了推动创新的竞争强度。他还把院士终身制与评选院士热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院士不是终身制而是任期制,甚至规定只能遴选连任一次,或者每两年淘汰10%,“那还会有这么多人削尖脑袋往里面钻吗?”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熊丙奇

“目前我国一些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中,基本上没有年轻人的份,牵头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老院士。因为只有他们当纲,才能拿到大的研究课题和项目。出于这一考虑,他们也不可能退休。”

⭐两院院士潘家铮认为:

当前的院士称号已被异化,现在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使“院士”回归为一种学术荣誉称号,不要异化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学术贵族”。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国外的院士受尊重,但没有特权。他们既不能左右经费的分配,也不能有制定重大方向、控制学科发展、永不退休的特权。

⭐顾海兵等人在对比研究了多个国家的院士制度后发现,除俄罗斯外,美、英、日、德、法等国的科学学会的会员(身份大致等同我国的院士)确实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会员身份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承认,同时学会也为会员的科研活动和交流提供一些便利。“对比之下,我国是给予院士行政化色彩、权威化色彩最重的。”

他发现,美、英、德、法的科学学会对会员的管理有以下特点:一是会员没有工资,只有补贴。如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就没有工资,会员权利仅仅是获得学会刊物及享受学会提供读图书、参考文献、手稿方面的方便。二是会员必须交会费,或向学会贡献一部分资金。

顾海兵等人还发现,院士也不是这些国家唯一的最高学术称号,而仅仅是最高学术称号之一。如美国的一些研究所、学会的会员,同样拥有顶尖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等。有些学会会员的资格,不比院士的头衔逊色。

协和4+4院士

0 阅读:0
飞风说趣事啊

飞风说趣事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