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科学家查尔斯选择投奔中国,称遭受美国不公对待,他公开宣布决定长居中国,此人在学界地位显赫,堪称顶尖人才。 2024年8月,一则平静又震撼的消息在科学界传开——美国顶尖纳米科学家查尔斯·利伯抵达香港,准备在中国开展新的科研工作。这位曾经的哈佛大学系主任,如今选择了一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利伯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在2023年,这位世界级科学家从哈佛大学正式退休,拥有了更多追求个人科研理想的自由。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纳米科学家之一,利伯在纳米领域的成就无人能及——他是50多项美国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不仅开创了纳米线研究的先河,还在光子学、生物学和神经电子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我希望继续开展世界领先的研究和技术转让,造福世界所有人。"利伯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真正科学家的心声。对他而言,科学无国界,研究不分地域,唯有不断探索才是永恒的追求。 利伯为何选择中国?原因并不复杂。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纳米科学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恰好与利伯毕生钻研的领域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中国良好的研发环境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2023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3278亿元,为科学家们创造了优越的研究条件。 利伯并非第一位选择来华工作的国际顶尖科学家。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就成功招募了包括马里奥·赛格德在内的美国顶级科学家。2019年,语音识别开源工具之父丹尼尔·波维也主动选择加入中国的小米公司,开始新的研究征程。 然而,与马里奥和丹尼尔相比,利伯的经历更为曲折。从哈佛大学的光环到被迫面对司法调查,从世界顶尖纳米科学家到被美国软禁两年多,利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最终下定决心,选择在中国继续他的科研事业。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查尔斯·利伯的人生轨迹。作为纳米科学领域的佼佼者,利伯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这项由美国司法部发起的行动,初衷是调查与中国有科研合作关系的美国学者,却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 让我们回到201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行动"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至少提出一到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这种带有指标性质的要求,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利伯之所以被卷入调查,仅仅是因为他与武汉大学进行了纳米实验方面的正常学术合作。 "这是政治对学术最无耻的迫害。"《环球时报》对利伯案件的评论道出了许多科学家的心声。事实上,利伯只是2021年遭到美国司法部打压的40位科学家之一。调查过程中,美国有关部门并未发现利伯有任何反美行为,但他们仍然给利伯定义为"叛徒",声称他被中国"收买"。 在两年多的软禁期间,利伯不仅要忍受自由的限制,还被迫缴纳5万美元的罚款和3.36万美元的补税。对一位致力于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羞辱。令人欣慰的是,两千多名美国科学家,包括七位诺贝尔奖得主站出来为利伯请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处境。 利伯的遭遇并非孤例。2019年,语音识别开源工具之父丹尼尔·波维也因为一次校园事件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尽管他只是为了保护研究设备才没有第一时间离开现场,却被迫面临休假处分。当他尝试加入Facebook工作时,又被要求接受一年的观察期和每周六的独立调查。这种不被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最终促使波维选择到中国小米公司开展研究工作。 相比之下,中国对国际顶尖人才的态度则显得尊重许多。正如波维所说,他选择中国工作并非因为高薪,而是因为这里对研究人员的重视程度远超他在美国的经历。同样,利伯在结束软禁后,也看到了中国科研环境的吸引力。
卸磨杀驴!最近巴西这波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前脚刚靠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2
【4评论】【4点赞】
怪人
我就是捡垃圾也不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