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成功?”湖北武汉,女子在网上花1090元买到一双假鞋,女子怒了,要求店家仅

子焓 2025-05-03 20:33:25

“白嫖成功?”湖北武汉,女子在网上花1090元买到一双假鞋,女子怒了,要求店家仅退款!岂料,店家只接受退货退款。女子:鞋子是假的,退回去让你再次售假?店家回怼:要点脸吧,搞这种仅退款丢人吗?随后,女子一怒之下找平台投诉,结局舒服了!网友:就算是假货,为啥不退货? 2025年3月15日,武汉的春雨敲打着写字楼玻璃,28岁的刘敏盯着手机屏幕,物流信息显示"您的包裹已签收"。 作为资深网购达人,她对这双标价1090元的"专柜同款"运动鞋期待已久,却不知道拆开纸箱的瞬间,会掀起一场关于信任与规则的争论。 剪刀划开胶带的声响在安静的办公室格外清晰,刘敏捏起鞋舌,防伪标贴的油墨气味混着胶水异味扑面而来,鞋跟处的品牌LOGO歪斜得像是嘲讽。 她掏出手机打开鉴定APP,3分钟后屏幕弹出"经鉴定为非正品"的红色警示,购物车页面的"假一赔三"承诺此刻刺目得像道伤口。 商家客服的回复带着机械的冷漠:"亲,退货退款流程了解一下哦。" 刘敏盯着对话框里的退货链接,想起去年同事买到假包后退货,商家重新包装卖给下一位消费者的遭遇。 "假鞋退回去你们还要坑人!"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这句话,窗外的雨突然大了起来。 "要点脸吧,成年人搞仅退款不丢人吗?"商家的回复带着明显的轻蔑,消息提示音像一记重锤。 刘敏看着自己账户里的"仅退款"按钮已灰色显示——平台新规取消了消费者自主申请通道,所有争议需商家先行处理。 这种政策倾斜让她想起最近热议的"职业打假人转型"新闻,却没想到合规维权会如此艰难。 拉锯战持续了48小时。 刘敏整理出12张细节对比图,从鞋标字体间距到中底材质密度,每一处瑕疵都对应着《产品质量法》的具体条款。 商家则反复强调"退货是行业惯例",并发送了盖着公章的"正品授权书"——尽管授权日期显示已过期三个月。 当投诉工单转至平台纠纷组,资深客服张涛注意到关键证据:商品详情页的"假一赔三"承诺仍在显著位置,而商家无法提供有效的品牌授权文件。 他调出2023年全国消协数据:网络购物投诉中,假冒伪劣问题占比达27%,其中60%的商家以"退货了事"规避惩罚。 裁决过程充满张力,商家主张"消费者滥用权利",刘敏则引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 最终平台做出折中处理:支持全额退款,假鞋由平台封存销毁——这个方案既避免假货流通,又暂时搁置了"退一赔三"的争议。 当1090元退款到账的提示音响起,刘敏望着办公桌上的假鞋陷入沉思。 鞋盒上的防伪贴纸在灯光下泛着廉价的光泽,像极了某些商家精心包装的"信任外衣"。 平台处理结果虽未达到"退一赔三",但假鞋被销毁的视频让她稍感安慰——至少这双鞋不会再出现在其他消费者的购物车里。 刘敏的遭遇并非个案,2023年双11,杭州消费者陈先生花8000元买到假手表,平台以"证据不足"驳回诉求;2024年初,广州宝妈在童装店买到甲醛超标衣物,商家竟威胁"差评就起诉"。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痛点:当"七天无理由退货"成为万能解药,假货治理陷入"打地鼠"困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62%的受访者遭遇过假货后选择沉默,仅18%的人会坚持维权。 刘敏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见消费者在"怕麻烦"与"讨公道"之间的艰难抉择,也映出平台规则在"保护商家"与"敬畏市场"之间的微妙平衡。 "每一次维权都是对商业规则的重新校准。" 刘敏的坚持,本质上是对"货真价实"商业本质的捍卫。 当我们习惯了网购时的"秒退款"和"极速退货",或许更需要思考,真正的消费公平,不应是消费者与商家的零和博弈,而应是建立在透明规则上的信任共生。 那双被封存的假鞋,最终会在市场监管局的物证室里成为标本。 在电商平台的海量商品中,每个购物车都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而这份信任的维系,需要商家的诚信、平台的担当,更需要整个社会对"假货零容忍"的共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观象视频《女子网上花1090元买到假鞋,要求店铺仅退款遭嘲讽丢人,平台介入》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