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人生几乎践行了一名90后能涉及的所有错误答案。比如二十四岁时去读一个文科

访卉追忆娱乐 2025-05-04 15:56:09

我自己的人生几乎践行了一名90后能涉及的所有错误答案。比如二十四岁时去读一个文科硕士,在文科无用论+就业大焦虑的兴起时期。

比如我裸辞过四次,那会儿你上网随便打开一个视频都在营造辞职焦虑,没有XX万存款裸辞等于自杀。不是XX级别?那你没资格裸辞。

2019年的流行话题是逃离北上广。有高人还给出算式,类似人才考核,你的一切都有评分系统。原生家庭层次,学历水平,工资水平,年龄也有水平,算完我的评级是最低档,差不多属于必须连夜收拾细软从大城市滚蛋的水平——事实是,我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东西都是扯淡。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你的生活里是一道接一道的判断题,凡事都有正确错误之分,你的每个选择都能造成毁灭性后果,那只有一个可能,这个人要给你兜售东西了。关于职业,婚恋,生活方式,身材长相,亲密关系,互联网在每个地带都在营造相关焦虑。活在大焦虑里的人,从身体到精神都不可能年轻。

所以今年五四青年节B站的专题短片讲得真好,如果一个人失去冲动,他人生信条就是保守,活着就是为了不犯任何错误,那这个人就不再是青年了。青年就是这样消失的。

其实我始终觉得“三分钟热度”是个好词儿,人应当保持冲动,有犯错误的底气,尝试者的世界永远是开放性的。

人真正能拥有和守护的东西,从来都是得失寸心知。世界永远是略小于你的心。贩卖焦虑的核心办法,就是把我们的心压缩到一个窄小的公模里,你一旦进入这个公模,会发现自己要切削掉你全部的枝蔓,才能适用各种正确答案。

人没必要那样活。三十岁以后,我发现我和朋友们的精神状态普遍比之前更青年态。当然,我们都没发财,也未能拥有更大的权力,在结婚生子升职这些人生议题里,也没有再前进一步,但我们都比过去更年轻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饱经互联网焦虑浪潮而洗磨出的一点自我内核。核就是你身上那个不会轻易被击碎的东西。有了这个核,你可以去尝试,去犯错,你没那么容易被毁灭。

我这两年逐渐从我的信息流里剔除了所有焦虑制造者。好的创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位朋友,好的内容永远是指向开放世界,鼓励人探索和验证可能性,而不是让人瑟缩。

我大概是十二年前开始用B站,有两个LV6的账号,关注的很多UP是我的同龄人。当然,他们中已经有人功成名就,管理者上百人的公司。有的人一度爆红又热度消散,但十几年了,那些做木雕,微缩模型,古旧数码评测,切割橡皮球,慢跑的人,还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流量易散,每个年代总有它的蓝海和红海,但人有自己的核,不焦虑,不着急得到和失去,他们就一直活得很自我、很年轻。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0 阅读:0
访卉追忆娱乐

访卉追忆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