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丈夫说:“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
1988年,一位享有“国宝”之誉的艺术家,带着三十名演员远赴美国,毅然选择留在异国他乡。
这一待,便是三十余载。
即便在美国不得不靠洗碗维生,也始终没有回国的打算。
步入花甲之年却宣称:“生为中国人,死做中国魂,一生都在传播中华文化,理应获得尊敬。”
齐淑芳年幼时并未设想过将来会走上京剧之路,这一切的起点,其实都源自于她的哥哥和嫂子的影响。
她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从小生活无忧,几乎想做什么就能去尝试。
正因为家境优渥,她接触到了各种兴趣爱好,也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她的哥哥齐英才,是当时京剧界响当当的人物,舞台上风采卓然,是无数戏迷心中的偶像。
每当齐淑芳坐在后台或观众席,看着哥哥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举手投足间尽显潇洒自信,那种光芒万丈的舞台魅力,悄然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戏曲的种子。
进入三十岁这一人生转折点时,齐英才与享有“中国京剧第一女武旦”之称的张美娟成婚。
这场婚姻更进一步将京剧融入了齐家的生活——每天家中都回荡着练功、排戏的声音,戏曲的熏陶无时不在。
张美娟不仅在舞台上英姿飒爽,在生活中也是个极具责任心的艺术传承者。
在日常接触中,张美娟敏锐地发现,齐淑芳不仅热爱戏曲,而且具备极佳的艺术天赋和身体条件,特别适合学习武旦行当。
于是她主动提出愿意亲自指导这位小姑子,问她是否愿意认真学习,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面对嫂子的诚意和鼓励,以及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京剧氛围,齐淑芳心中那颗热爱戏曲的种子终于发芽。
她自信地相信,凭借家族遗传下来的优良基因,加上自己不怕吃苦的性格,定能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
于是,她点头应允,正式走上了京剧之路。
60年代,齐淑芳已然成为京剧舞台上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她不仅嗓音清亮、唱腔细腻,还具备扎实而灵动的武打功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刃有余。
她在《三战张月娥》《白蛇传》等剧目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赢得国内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征服了远在欧洲的戏迷。她以精湛的技艺将中国京剧的魅力传播到世界,让异国观众为之惊艳不已。
就在她事业如日中天的阶段,一段未尽的情感悄然在心头滋长。
齐淑芳在一次排练中邂逅了音乐家龚国泰,彼时对方正在为剧团配乐,气质儒雅、谈吐不凡。
齐淑芳对他一见倾心,然而这段感情却始终停留在她的心里,像是一朵悄悄绽放却无声凋零的花。
那个年代,情感表达远不如当今开放,她始终没有勇气开口,只是将这份深藏的倾慕默默化作对舞台更深的投入。最终,这段单恋悄然无声地走向终点,留下的只是心底浅浅的遗憾。
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后,齐淑芳被分配到上海京剧院。
在那里,她以过硬的基本功和勤奋刻苦的态度迅速脱颖而出。
很快,她便在剧团中挑起大梁,接连主演《白蛇传》《青石山》《穆柯寨》等剧目,角色个个鲜活,情感真挚,让观众们为之倾倒。
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演出舞台和出访演出中,成为那一代戏曲观众心中的女神级人物。
70年代,她又凭借在革命样板戏影片《智取威虎山》中对“小常宝”一角的精彩演绎,获得空前赞誉。她把这个角色的聪慧、勇敢和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一角色甚至一度超越了她本人名字的知名度,“小常宝”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也成为齐淑芳艺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她和京剧导演赵新民结婚,这段婚姻被认为是艺术界的一段美好的故事。
可是,去美国演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初到美国,齐淑芳和她的同伴们很快便体会到了异国生活的艰难。
语言不通使沟通举步维艰,文化差异让他们常常感到格格不入,而生活节奏和习惯的巨大不同,也令他们一时间难以适应。
更让人心灰意冷的是,京剧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被视作遥远的东方“奇观”,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中的美与精妙。
但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心中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他们不得不暂时放下舞台上的光环,走进普通人的世界,去寻找能够演出的机会。
他们曾在唐人街的中餐馆里登台表演,面对的不是戏迷,而是边吃饭边聊天的食客。
也曾在社区活动中心义演,只为博得社区居民的一点掌声与关注。
更有甚者,站在街头广场,穿着戏装现场亮嗓,用最原始的方式吸引路人驻足。
晚年的齐淑芳,回想起当年的选择,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她非常想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能有机会回去看看他们,却始终未能实现。
她在接受采访时,总会提到自己对京剧艺术在海外传播所做出的努力,似乎想以此来减轻当年离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完全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