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东风2号导弹试射时,射程总是达不到要求。钱学森组织专家研讨时,众人一致同意增大燃料量。突然,一个小年轻推门而入,大声喊道:“不能再加了,越加射程越短,相反应该减少燃料!”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搞导弹那是真不容易。东风2号是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目标是射程能到1000公里以上,扛起国防大任。那时候国际形势紧张,咱得有自己的硬家伙。可试射时,射程总在800公里左右徘徊,怎么调都不行。研发团队压力山大,国家盯着呢,这事儿拖不得。 问题出在哪儿?专家们翻数据、查图纸,觉得燃料不够烧是最靠谱的解释。燃料是导弹的命根子,烧得不够,哪来的劲儿飞远?所以,增加燃料量成了大家的共识。这思路听着没毛病,国际上也常这么干。 钱学森亲自挂帅,把团队里的骨干都召集起来开会。专家们分析了一堆数据,最后都点头:燃料得加。有人算了算,觉得再加几百公斤,射程就能达标。这法子简单直接,谁都觉得稳。毕竟,导弹这东西,燃料多点总不会错,推力大了自然飞得远。钱学森也觉得这方向可行,准备让人去改设计。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事情起了变化。 王永志,当时就是个普通工程师,没啥名气。他一直在射程测算小组干活,盯着试射数据琢磨。开会那天,他本来没资格掺和,但实在憋不住,跑来放了句大话:“不能加燃料,越加射程越短,得减!” 这话说出来,专家们都懵了。导弹飞不远还减燃料?这不反着来吗?按常理,燃料少了解放的能量就少,导弹哪来的动力飞远?王永志这想法太冒险,谁听了都觉得悬。可他偏不服,非要证明自己有理。 王永志的点子听着玄,其实有依据。他研究数据发现,燃料量和射程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导弹飞远不光看燃料,还得看自重和推力的平衡。燃料加多了,导弹变重,发动机推力没变,反而被拖后腿。 他算了个账,东风2号现在的燃料量已经过了最佳点,多出来的600公斤成了累赘。减掉这部分,导弹轻了,同样的推力就能跑得更远。这道理不复杂,就是得跳出“燃料越多越好”的框框。专家们听完,有的摇头,有的开始琢磨。 王永志的建议一抛出来,争议大了。有人觉得他在瞎掰,导弹减燃料还能飞远,哪有这事儿?但钱学森没急着否定,他看了王永志的计算,觉得有点门道。科学这东西,不怕想法怪,就怕没道理。 最后,钱学森拍板:试一把。团队按王永志的方案减了600公斤燃料,重新调整导弹。试射那天,数据传回来,射程真达标了,还超了预期。这一下,谁也说不出啥了。王永志用事实证明,减燃料真行。 东风2号试射成功,不光是射程问题解决了,还给中国导弹研发提了个醒:别老盯着常规路子走。燃料量不是越多越好,得找那个平衡点。这次调整后,东风2号成了中国国防的重要家底,也让团队信心大增。 王永志也因为这事儿崭露头角。钱学森看他有胆有识,把他调到核心小组。从那以后,他在导弹领域一步步干出名堂,后来还当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1964年的这次闯入,成了他事业的起点。 王永志后来在航天圈里混得风生水起,不是靠运气。他从东风2号开始,就展现了对数据的敏感和对问题的钻劲儿。80年代,他管火箭研究院,90年代接手载人航天,神舟五号能上天,他功不可没。 1964年的那次试射,成了他一辈子的标签。一个小工程师,靠一个点子扭转局面,这不比小说还带劲儿?他后来的成就,也证明了那次不是瞎猫碰死耗子,而是真有本事。
1964年,东风2号导弹试射时,射程总是达不到要求。钱学森组织专家研讨时,众人一
文山聊武器
2025-05-04 17:18: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