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0年代,“赤脚医生”李兰娟被乡亲们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时,站在学校的大门前,留下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那一年她只有二十多岁,看起来非常的青涩。 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生在浙江绍兴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日子苦得让人喘不过气。她家穷得叮当响,屋里几件破木家具,灶台上常年是粗粮糊糊。父亲因眼疾没法干重活,母亲靠上山摘野菜换点钱,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家里虽穷,父母却咬牙让她读书,母亲常在油灯下给她缝补衣服,针脚密密实实,只盼她能多念点书,走出去。 小时候,李兰娟每天得早起,背着布书包,走几里山路去村小上学。路不好走,杂草丛里露水多,她裤脚常湿漉漉的,但她从不抱怨。课堂上,她坐在靠窗的位子,手里攥着短得握不住的铅笔,抄写板书时手都酸了。放学后,她得帮家里挑水劈柴,干完活就蹲在门槛上翻课本,借着月光小声念书。乡邻们都说,这丫头倔强得很,像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上了高中,她更刻苦了。教室里,她笔记摞得齐齐整整,老师讲课时她眼睛都不眨一下。下课了,别人跑出去玩,她还捧着书啃。中午没啥好吃的,就啃点带来的干粮,喝口凉水,继续看书。学校远,她得住校,衣服破了就自己补,老师看她用功,常把旧书借给她,她接过来跟宝贝似的。乡里人提起她,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1968年,高中毕业后,李兰娟没闲着,响应号召去乡下当“赤脚医生”。她收拾了个布包,带上几件衣服和一本破医书,就去了村里。医疗站条件差得不行,一张桌子几把凳子,药箱里就点碘酒和纱布。她每天挎着药箱,走在田埂上,给村民看病。有的老乡腿伤化脓,她就蹲着清理伤口,汗水滴下来也不歇。晚上,她点着煤油灯翻医书,学点基础知识,慢慢地,村里人都信她,觉得她靠得住。 她在村里的付出没白费。乡亲们看她手脚麻利、心眼好,常在田间地头夸她。时间长了,大家觉得她不该一辈子窝在村里,得出去闯闯。村里老支书也找上门,说她该有更大的舞台。这话在她心里埋了种子,她开始琢磨着学医,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上学对她家来说是天方夜谭。 关键时候,乡亲们站出来了。那天,村里人聚在晒谷场,有人拿来半篮子鸡蛋,有人掏出几毛钱,还有人扛来一小袋玉米粒。东西不多,但全是心意。村干部也帮她写了推荐信,送到公社,争取上学的名额。她坐在院子里,看着母亲挖来的几根红薯,心里暖得不行,暗下决心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1970年夏天,机会终于来了——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她收拾了个小木箱,塞了旧衣服和一双布鞋,坐上长途汽车去了杭州。车颠簸在土路上,窗外村庄越来越远,城市轮廓渐渐清晰。到了学校,她站在校门口,抬头看那块“浙江医科大学”的牌子,阳光刺眼,她心里却亮堂堂的。拍照那天,她被同学拉到校门前,低头整理了下衣襟,快门一响,那张老照片就留下了她青涩的模样。 大学里,她拼了命地学。课堂上,她笔记写得满满当当,课后钻图书馆,桌前书堆得老高,手边放着搪瓷杯。她还常背着药箱去附近村里义诊,风吹得头发乱糟糟,她也不管,一心扑在病人身上。毕业后,她没停下脚步,继续钻研传染病学。医院里,她白天查房,晚上看书,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实验室里,她盯着显微镜,手指调整旋钮,观察病毒样本,忙得脚不沾地。 后来,她在传染病领域闯出了名堂。每次疫情来,她都冲在前头。有一回疫情急,她连夜赶到现场,桌上摊满数据,手握红笔圈重点,和同事商量对策。病房里,她穿着防护服,查看记录,忙得顾不上休息。她冷静又专业,团队和患者都靠她稳住阵脚。多年后,她成了传染病学的大专家,为公共卫生立下汗马功劳。 晚年,她还是没闲着。一次紧急疫情,她不顾疲惫赶往前线,手里攥着报告,车窗外夜黑得深沉。到了现场,她一头扎进实验室,彻夜核对结果。她的付出大家看在眼里,名字传得越来越响。回看她这一路,从乡下“赤脚医生”到医学顶尖人物,她靠的是实打实的努力。那张70年代的老照片,不只是个纪念,更是她奋斗的见证。
这是70年代,“赤脚医生”李兰娟被乡亲们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时,站在学校的大门
文山聊武器
2025-05-05 19:18: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