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言论真的比较自由吗? 其实唐朝对言论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只不过唐朝一般就是监督有谋反能力的上层人士的言论,像满清那么抽象连精神病人说胡话都要斩首的事情,唐朝是很难干出来的。 《唐律疏议》中有一个"十恶不赦"条款,其中有一条就是"大不敬",大不敬中特别有一条就是"指斥乘輿"也就是指责皇帝本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犯有这种罪行的人必须被斩首,而且不能通过交铜陵减免自己的罪行。当然这个大罪还留着一个小口子,如果不是想造反只是想故意陷害皇帝手下的大臣,毁谤大臣名誉。那么这个罪按反坐罪处理,可以通过交出铜器赦免罪行,未必会判死刑。 历史上唐朝的上层政治斗争也是非常残酷的,有时候往往不讲道理,因为三言两语就能致人死地。 比如,唐朝有一个执掌禁卫军的太监叫杨复恭,他曾经拥戴过唐昭宗上台,然而因为杨复恭拥戴昭宗上台后越发跋扈,被人抓住了无数把柄给弄下台最后还被处死。其中有两条还比较搞笑,有人指责杨复恭名字有问题,杨复恭自称是隋朝后人,他不但姓杨而且名字叫复恭,原因就是怀念隋朝对隋恭帝禅让皇位给李唐不满,看名字就知道他是反贼。还有人检举杨复恭的信里面管皇帝叫"门生",并且自称承天门是隋朝旧基业。这两条罪状最后导致了杨复恭被藩镇军队活捉并斩首,首级送到了长安。 但是除了杨复恭那种统领禁卫军有造反能力的人之外,唐朝对一般文人的言论监督并不严格。杜甫在《石壕吏》中直接指责唐朝基层官吏横征暴敛,白居易《卖炭翁》里面说唐朝太监专横跋扈,买一车炭才给两匹绢故意强买强卖最后都没事。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晚唐诗人罗隐,罗隐曾经公开写过一首诗《帝幸蜀》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亡四川,而今天唐僖宗又为了躲避黄巢而逃亡四川。以前还说是杨贵妃误国,今天还有杨贵妃吗?这次狼狈逃到四川是为什么?这首诗属于直接讽刺唐朝皇帝。当时罗隐还没有去杭州,就在长安附近生活,时不时参加科举考试。唐僖宗从四川回长安后也没有找罗隐的麻烦。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8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