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局势不断升级,莫迪一边拒绝中巴联合调查提议,一边向俄方寻求援助,企图扭转战局,俄外长一番话,直接给了他“当头一棒”。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次恐袭,再次点燃了印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火药桶,印度单方面发动水资源战争,将巴基斯坦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双方军队已经连续多天在克什米尔时控线发生交火。 交火的同时,莫迪不断以“对恐怖主义进行毁灭性打击”为理由,表示印度武装部队有“完全行动自由”,巴方对此不甘示弱,表示巴军对印度随时可能展开的“军事入侵”,做好了果断回击的准备。 29日深夜,双方战机在印巴实控线附近上空盘旋对峙,随即印度政府发出通告,表示印度即日起将对巴基斯坦关闭领空,眼看局势愈演愈烈,巴基斯坦紧急呼吁中美俄等大国介入,以防止局势升级。
中方对此明确表态,希望印巴双方尽快开展公证调查,并通过谈话的方式处理相关分歧,毕竟中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邻国,也是最不愿意看到双方剑拔弩张的一方。 此外,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战略布局极其重要,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支持,歼10C,枭龙战机,054A护卫舰,以及最新的霹雳-15空空导弹,搭配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巴基斯坦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 可以说,中方在维护巴基斯坦主权完整的立场上是坚定的,而且巴基斯坦近期的军事行动,大多是反击而不是主动挑衅,在应对印度的军事压力的同时,派出军队击毙数十名恐怖分子,也算是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枪击事件做出交代。
然而,莫迪似乎并不领情,在中方做出调停,巴基斯坦给足诚意后,仍然没有降温的态度,不仅拒绝中巴给出的提议,还接连出台了三项强硬措施,禁止从巴基斯坦进口商品,禁止巴基斯坦船只入港,并暂停与巴的邮政快递的往来。 面对莫迪的软硬不吃,巴方直接放了一个大招,在5月3日,成功发射一枚射程为450公里的弹道导弹,该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此次试射,直接剑指印度首都新德里,这是在警告莫迪,巴基斯坦的100多枚核弹头不是摆设。 而莫迪之所以迟迟不肯放出降温信号,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国内政治与地缘战略的双重考量。
首先,莫迪执政期间,承诺要彻底解决克什米尔地区的问题,如果主动停火,将被国内的反对党势力指责“对巴软弱”,不利于稳固他的政治地位,此外,在中美关税战争一背景下,印度早就想取代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打破“中巴经济走廊”就是一次最好的尝试。 然而,面对中方绝对的军事实力与立场,印度心里也越发没底,但国内的情况也不允许莫迪低头,对此他只能转向俄罗斯寻求援助。
毕竟印度超70%的武器,都是从俄罗斯进口,面对巴基斯坦体系化的军事设备,只有求助俄罗斯,才有一较高下的能力。 但俄外长拉夫罗夫的态度,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拉夫罗夫明确表态,希望印巴双方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与中方的立场高度一致,而俄罗斯与印度近几年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何这一次没能满足印度的要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就是中方对于维护巴基斯坦的立场十分强硬,中巴在各领域的合作都十分密切,中方不会任由印巴局势升级,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就算对印度提供援助,也只是在短时间内加剧双方对峙的升级,并不会帮助印度逆风翻盘。 其次,中俄在近几年都保持着广泛的合作,俄罗斯不能只考虑印度的感受,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与其将局势越搅越乱,倒不如卖中国一个面子,不搅动印巴局势这趟浑水,而且俄罗斯当下深陷俄乌冲突,对外部局势冲突无力插手。
俄方的态度,无疑给印度泼了一头凉水,印度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低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中美关税战正打得火热,美国急需印度这一替代市场,也不想看到印巴双方打起来,所以印巴冲突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极低,而小摩擦和对抗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