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小说要比电视剧更好看,86版电视剧很经典,但是改编的有些童趣了,西游记原著更像是成人向的暗黑幽默,魑魅魍魉讲笑话,圣僧佛祖搞人情,暴力血腥的情节明明不低于水浒,可是让人还能觉得萌。
一部好的小说大概就是一面镜子,能让不同的读者同时爱不释手,从中看到不同的玄机。鲁迅讽刺《红楼梦》被不同立场的人刻意误读,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西游记又何尝不是,被误读本来就是经典小说的宿命,也是经典小说的福报,因为它们创造出的一片世界过于丰美,足够容纳不同的读者在其中徜徉观景,各取所需。
86版西游记电视剧本身就是对西游记小说的一次成功解读,提取了小说童趣与革命性的部分,赋予了原著师徒四人更完整的人性弧光,让西游记成为老少咸宜的一个故事,十分明亮,但过分干净了。
如果用分级制来形容西游记,86版是全龄可看的大众剧,但西游记小说其实是B级片的底子,涵盖三级片的成分。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更侧重挖掘西游记里的情欲、光怪陆离的妖魔世界,以及暗黑的血腥气,如果给周星驰先生一个机会,让他按西游降魔的风格拍一部狮驼岭,也许会成为一部经典的B级片,那种妖魔肆虐,魔窟食人所营造的窒息和压迫,有非常多发挥的空间。杨洁导演后来拍摄的狮驼岭,就干净童趣的像小孩子们过家家。
但现在大家对西游记的解读,更喜欢往权谋文的路子上走,孙悟空成了平账大圣,唐僧是顶级天龙人,沙僧八戒是办公室老油条,佛祖与老君下大棋,观音是出色的项目经理,玉皇大帝是城府更深的光绪,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是体制内的斗法与博弈……
西游记流行往哪个方向被解读,全看这一时期的普通人最缺失什么,更看重什么,最想得到什么。
不同的解读方向,就一定会掰扯西游记的作者之争,究竟是淮安一介草根文士吴承恩,还是嘉靖朝内阁首辅李春芳?你更想听哪种解读,就会倾向哪位作者。
我今年一直在听渤海小吏的西游系列,他的解读从权谋和下大棋的方向切入,把一本西游讲成了一部高层斗法的权谋文。从这个立场出发,必然会选择李春芳做西游记的作者,只有请内阁首辅大人背书,让这位能从嘉靖朝权谋剧斗中全身而退的顶级官僚作为权谋官斗版西游记的作者,渤海小吏的深度解读才能顺理成章,才能自圆其说。
而如果你更看重西游记小说里的市井味,接地气的人情世故,处处妙笔雅俗不忌的幽默,师徒四人一路跑图展现出的瑰丽奇幻的西游世界,那么你就会相信是吴承恩在前朝数代底层文人共同创作的基础上,精修编写了定稿西游记。这是一部数代说书人民间艺术的结晶之作,因为根植于历朝历代老百姓的喜闻乐见之上,才在今天依旧被老少咸宜无限喜欢。
刘勃老师就持这个看法,他说“《西游记》是典型的下层文人手笔,这一点也不意味着不好,不过好在下层,而不是好在文人。当这个作者群体忘掉自己的文人身份,忠实展示下层趣味时,他们就作出了对于文学史、文化史来说,价值空前的贡献。这远非一个内卷生态下训练有素的高级文人可比的。 ”
你倾向谁是西游记的原作者,大概就取决于你想从这本书里得到哪一类阅读乐趣。反正不管是李春芳还是吴承恩,都没法提供决定性的论证。
如果像我一样,既爱周星驰的暗黑情爱西游,也从小沉浸过86西游的明亮欢乐,对渤海小吏的权谋大棋乃至马伯庸的西游班味都乐见其成,那就选择做个嘉靖好了,道长说,黄河长江,不必偏废,大家都是忠臣,没有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