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山东哑女明德英以乳汁哺救八路军战士庄新民,44年后,62岁庄新民归来报恩:“娘啊,我救命的娘啊,儿子回来看您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深秋,山东沂蒙山区的风夹着泥土与硝烟的气息,山峦间的松林下伏着一支正试图突围的八路军小部队。 十三岁的庄新民正是其中一员,他初入军队不久,随队行军时枪林弹雨突至,敌军的封锁线悄然收紧。 在混战中,他的肩膀中弹,血从衣襟下渗出,身边的战友们相继倒下,他拖着伤躯,踉跄向一片低矮的庄稼地爬去。 荒草丛生的沟渠间,他躲过一波又一波的日军搜索,体温逐渐下降,意识模糊,只剩本能的求生欲在支撑。 明德英正从田边收拾柴禾回来,她天生聋哑,未曾说过一句话,但眼神异常敏锐,她注意到路边一团黑影若隐若现,走近一看,是个满脸尘土、满身鲜血的小战士。 她没有迟疑,立刻返身跑向家中,家门口正蹲着她的丈夫李开田,见她慌乱示意,随她走去,也看到了那副凄惨的景象,他把孩子背在身上,穿过村口的麦场,一步步将他背进自家昏暗的土屋。 屋里没有像样的药物,明德英摸着孩子滚烫的额头,心里像被火烧,她家境贫寒,刚刚生下婴儿不久,身体尚未恢复,家中唯一的两只老母鸡也早就舍不得动弹。 但她没有犹豫,翻箱倒柜找出些棉絮裹住伤口,又用井水浸盐清洗血渍,那晚,她守在地铺边,整夜未眠。 孩子的伤势太重,口中已经无法进食,几次试图喂粥都被呛得咳血,明德英抱起他,褪下衣襟,用自己尚能分泌的一点乳汁,喂进他的口中。 自己的婴儿只能喝稀饭,夜里时常哭饿,她就轻轻哄着,一边给庄新民换药擦身。 日军的巡逻车在村外碾过泥地的声音日益频繁,有一日,几名士兵闯进村中逐户搜查,李开田将庄新民藏进了老屋后院的一个破地窖,明德英在门口抱着婴儿,坐在柴垛前,不发一语。 敌人踹门而入,她仍旧用眼神茫然地望着他们,比划着含糊不清的手势,士兵哄笑一声,转身离开,直到脚步远去,她才松了口气,进屋时双手仍在颤抖。 村头的小路结了霜,天越来越冷,李开田上山采回几味草药,捣碎敷在庄新民的伤口上,明德英则用破布绞出的热汤不断湿敷。 他们家那两只母鸡终于也被宰了,熬出的鸡汤盛在黑漆的粗陶碗中,一点点灌进孩子嘴里,他逐渐恢复意识,开始在夜里低声呻吟,眼角流出清泪。 又过了些日子,他终于能坐起,跌跌撞撞走出门口,看着沂蒙山上的松林,鼻中充满了烧柴的气味。 他在院中向李开田深深一躬,又望向正端着草药从厨房走来的明德英,那张布满风霜的脸上,目光温润如水。 临走前,他在土炕边跪了下来,双手抚地,久久不起,他的军衣已经重新缝补,背囊里装着明德英缝的棉袜,还有李开田送的干粮,他回到了队伍,在之后的岁月里南征北战,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几十年过去,庄新民在上海公安系统任职多年,直到退休,他从未忘记那个冬天,那个什么也说不出来,却默默给他生的希望的哑女。 1985年秋,他终于重回沂蒙山,踏上那条熟悉的泥路,村口的老槐树下,仍有孩子玩耍的身影,他快步穿过旧瓦房前的篱笆,走进那座院落。 屋门吱呀一声,他看到满头银发的明德英坐在门边,阳光斜照着她的肩头,她抬起头,望着门口,眼神一瞬间亮了。 庄新民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他一字一顿地喊出心中压了四十多年的呼唤,那一刻,屋后的松林似乎也随风微颤。 他没再离开,定居在村中,陪伴在她左右,后来她去世,他亲手为她立碑,在墓碑的左下角刻上自己的名字,他嘱咐子女每年都要来扫墓,告诉他们,要记住这一位没有血缘的母亲。 那滴乳汁,穿越了战争的硝烟,也穿透了血脉的界限,它是人世间最朴素的善意,也是一段铭心刻骨的恩情,足以传承数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鲁网2023-07-01 ——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1941年,山东哑女明德英以乳汁哺救八路军战士庄新民,44年后,62岁庄新民归来
如梦菲记
2025-05-05 17:43: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