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潮州知府陈兆棠五花大绑示众时被拍下的罕见照片。陈兆棠以“治匪”闻名,且又不贪不腐,是清末官场难得的一注清流,然而在他被处以极刑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照片里的陈兆棠垂着头,官服皱巴巴地挂在身上,五花大绑的绳索勒进皮肉里。可围观的百姓却挤破了头往前凑,有人往他身上扔烂菜叶,有人扯着嗓子叫骂,那场面,哪像是送别一位“清官”,倒像是在驱赶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反差,还得从他的“治匪之道”说起。 陈兆棠刚到潮州时,确实想干出一番政绩。那时候潮州匪患严重,富商大贾的宅子常遭劫掠,普通百姓也不得安生。他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说要还潮州一片太平。可谁能想到,他的办法简单粗暴到了极点——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他把“匪”的范围无限扩大,只要看着不顺眼、听人说有嫌疑,二话不说就抓进大牢。衙役们为了交差,更是变本加厉,今天抓个摆摊的小贩,说他形迹可疑;明天拖走走街串巷的手艺人,理由是“与匪勾结”。牢房里人满为患,陈兆棠却觉得不够,他下令:每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匪犯”被处决。 刽子手的刀都砍钝了好几把。菜市场旁的空地上,隔三差五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起初,百姓们还觉得知府大人雷厉风行,可渐渐的,大家发现不对劲了。被押赴刑场的人里,有老实巴交的农民,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还有几岁的孩童。有人壮着胆子去衙门喊冤,结果进去就再也没出来。 更离谱的是,陈兆棠还发明了“连坐法”。一人被指为匪,全家都得遭殃;一个村子出了“匪”,全村人都要受罚。好好的村庄,被折腾得鸡飞狗跳,百姓们白天提心吊胆,夜里不敢睡踏实觉。那些真正的土匪呢?早就躲进深山,或者买通关系,摇身一变成了“良民”。 就这样,陈兆棠的“治匪”成绩单越来越漂亮,上报朝廷的奏折里,满是“匪患已除”“百姓安居乐业”的字眼。可潮州的街头巷尾,却弥漫着恐惧和愤怒。直到清朝覆灭,新政府派人彻查,一桩桩冤案浮出水面,陈兆棠这才被送上了审判台。 当他被押赴刑场时,那些积压已久的民怨彻底爆发了。百姓们终于明白,不贪不腐的官,未必就是好官。一个滥用权力、草菅人命的父母官,比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更可怕。他所谓的“清流”,不过是沾满了无辜者鲜血的假象。这张照片,定格的不仅是陈兆棠的结局,更是对那个扭曲时代的一声沉重叹息。
小鬼最难缠!一觉醒来,广东肇庆文旅天塌了。公交司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