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

吴泽宇吖 2025-05-06 16:38:49

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吗?”对方如获至宝:“我要!我要!”没想到40年后男孩会让他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故事得从一个叫董大哥的农民说起,他这半辈子过得挺苦:中年丧妻,接着儿子也没了,这双重打击加上穷日子,差点没把他撂倒。

就在他觉得人生没啥盼头的时候,一对年轻夫妇找上门来,怀里还抱着个刚出生的奶娃娃,他们看着也没辙,开口问得小心又实在:“董大哥,你要儿子不?”

这话,对当时的董大哥来说,不亚于在黑屋子里给点了盏灯,他手有点抖,接过了那个小小的婴儿,嗓子哽咽着,重复念叨:“我要!我要!”

这孩子,他给取名叫董永在,就是盼着他能永远在自己身边,算是个伴儿。

为了这个捡来的儿子,董大哥真是掏心掏肺,家里唯一值钱的家当——一头猪,卖了,给孩子找奶妈喂奶。

自己呢,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到处打零工,当小工,只要能挣到钱,好让董永在有口吃的,有件暖和衣裳穿。

虽然董大哥没带过孩子,总是笨手笨脚,可是一颗心全扑在了这个小生命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护着他。

日子一天天过,董永在慢慢长大,董大哥的头发也跟着白了,腰也弯了,虽然自己没文化,但他认死理:读书才有出路。

所以再怎么难,他也得供儿子上学,多少个冬天晚上,破屋里点着昏暗的煤油灯,董大哥就着这点光编柳条筐挣钱,旁边,董永在就在捡来的烟盒纸背面,一笔一划地写作业。

为了省几块钱住宿费,就算是三九天,董永在也得走上六里地去学校,风雪里那小小的身影,看着单薄,却透着一股劲儿。

放学回家,他总会先把在怀里焐了一路、还带着热乎气的烤土豆掏出来,塞到董大哥冻得通红的手里暖着,这简单的举动,董大哥心里暖和,旁边人看着也觉得热乎。

而董永在争气,也懂事,这成了董大哥熬下去最大的动力,他学习好,先是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争气地考进了内蒙古大学。

为了不让爹太累,他选了个不收学费的专业,大学几年,靠着自己打工、做点零活,硬是把学业念完了。

毕业后,董永在更是出息了,被特招进了部队,之后的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凭着努力和本事,一步步走到了团级干部,后来还考上了国防大学的博士。

他每一次的提升,都像是给远在老家的董大哥寄去的一份厚礼。

一直到2011年春节,董永在穿着军装,风风光光地回了老家,他想把董大哥接到天津去,好好享享清福。

谁知,董大哥却推三阻四不乐意,因为他心里有顾虑,怕自己去了,反倒成了儿子的累赘。

最后,实在瞒不住了,他才吞吞吐吐地说了那个藏了快四十年的秘密:“儿子啊,有件事得跟你说…其实,我不是你亲爹。”

董永在听了,没觉得惊讶,反而眼圈红了,他对董大哥说:“爸,这事我其实早就知道了。打我记事起,您就是我亲爸,没有您,哪有我董永在的今天?”

话说到这份上,过去的苦,受过的累,好像一下子都值了,父子俩抱在一起,眼泪掉下来,这里头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实打实的亲情。

董永在说到做到,把董大哥接到了天津的部队干休所,董大哥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记性也差了,董永在就像小时候董大哥照顾他那样,倒过来照顾老爷子,吃的喝的,日常起居,样样上心。

他还干了件让很多人竖大拇指的事——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他向上级打了申请,要“带父上班”。

这之后,干休所里就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肩上扛着两杠四星的大校军官,小心翼翼地搀着一个拄拐杖的老人,在夕阳下慢慢散步,这画面,成了那儿一道特别又暖心的风景。

想想看,四十年前,那个冷飕飕的夜晚,一声敲门,连起的是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生命;四十年过去,这份不是血缘、却胜似血缘的父子情,还在实实在在地过着日子,温暖着彼此。

董永在和董大哥的故事,让不少人感动,可感动之余,也让人琢磨:到底是啥力量,能让两个没血缘关系的人,就这么相互扶着,走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能把“养育之恩”和“反哺之情”演绎得这么彻底,这么打动人心呢?

0 阅读:0
吴泽宇吖

吴泽宇吖

吴泽宇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