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台湾空军飞行员黄植诚,瞒着后座飞行员投奔大陆,怎料中途被发现,对方死

如梦菲记 2025-05-06 18:43:34

1981年,台湾空军飞行员黄植诚,瞒着后座飞行员投奔大陆,怎料中途被发现,对方死活拒不去大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8月8日早晨,阳光洒落在台北桃园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编号5361的F-5F双座战斗机缓缓滑出机库,前座是经验丰富的少校教官黄植诚,后座则是他的学生、年轻的飞行员许秋麟。   这是一场例行的仪表飞行考核,机务签字确认,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塔台下达起飞指令后,战斗机拉升升空,向着东南海域的训练空域驶去。   大约十分钟后,黄植诚提出关闭后座的外部视野罩,理由是要进行“盲飞”训练,许秋麟照做,将罩盖合上,座舱随即陷入一片暗色之中,只能依靠仪表读取数据。   飞行高度平稳上升,速度匀速推进,许秋麟盯着仪表盘,起初并未察觉任何异常,直到航向持续偏离既定方位、飞行时间也远超常规考核时间,他的手不自觉地紧握操纵杆,眉头微蹙。   海面下方不再是熟悉的台海岛链,而是一片辽阔的深蓝,毫无岛屿踪影,他小心翼翼掀开罩盖一角,目光向下扫去,一股不安涌上心头,这不是训练空域,已远远越过折返点。   他知道,出了问题,飞行方向朝着大陆延伸,几乎不加掩饰,操纵杆那端的黄植诚,此刻没有任何解释,只是持续将飞机朝西推进,许秋麟终于明白,自己成为一场早已预谋的计划中的旁观者。   对黄植诚而言,这一天等待太久,他出生在台湾一个典型的空军世家,父亲、兄长皆在部队任职,从小就生活在螺旋桨与涡轮声中。   在国民党空军中,他以稳定沉着著称,能熟练驾驶五型战机,飞行时数高达两千小时,属于能上天也能教人的中坚。   但在飞行之外的世界,他的眼睛看得更远,他熟悉党内运作,也亲身感受到岛内气氛的变化,心中对腐败、派系倾轧的厌倦如浮尘积累。   母亲偶尔提起故乡广西的细节,乡音未改,他的身世并未割裂大陆的牵绊,反倒在某些时刻如潮水般涌回心底。   统一的观念不是口号,是他从家人眼神中、从对岸电波中感受到的一种归属,他清楚,一旦开口,身份、前程、家庭全都可能粉碎,唯一的出口就是飞行,只有翅膀能承载这个念头越过海峡。   执行这次任务前,他刻意选择F-5F,台湾空军最先进的型号,速度快、航电稳定,正好适合中距离飞行。   他精心挑选时间,低空穿行以避开雷达,选择考核任务作为借口,掩盖单飞行动,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许秋麟——他的学生,他对许的飞行天赋一直欣赏有加,但政治立场,他心里没有把握。   飞机靠近福建沿海,他开始降低高度,引导飞机滑向大陆雷达识别区,座舱内,气氛压抑到极点。   许秋麟的呼吸变得急促,黄植诚则迅速切换到备用通讯频道,向大陆空军传递国际通用的“起落架晃动”投诚信号,雷达监控室拉响战备警报,解放军迅速判断信号性质后,放下导弹架,打开空域通道。   就在进入大陆防空识别区前,黄植诚选择在福建东引岛上空放低飞行高度,在海风鼓动下,机身轻轻晃动。   他没有命令,也没有劝说,仅仅一句提示后,许秋麟跳伞装置拉响,伞翼在空中缓缓张开,落地信号传出,黄植诚猛推油门,穿过海峡上空最后一层云层。   福州机场的跑道渐渐浮现视野中,地勤和武警站成一排,黄植诚沉稳降落,机轮触地瞬间,塔台传来指令,舱门打开,一张张迎接的面孔映入眼帘,他站起身,脱下头盔,朝着这片久违的土地走出第一步。   大陆方面迅速展开接待,确认身份后给予65万元人民币奖金,安排住房,任命为空军航空学院副校长,并授予上校军衔,台湾方面震怒,启动紧急调查,撤换涉事官员,修订飞行员筛查标准,取消一切单飞考核机制。   此后多年,黄植诚安于教学岗位,教授年轻飞行员操控技巧,参与军事教材编写,还推动两岸老兵交流活动。   他驾驶的F-5F飞机被封存进北京航空博物馆,机身上曾刻着“中正”二字的漆已剥落,起落架舱口里还隐约留有台军维修标记,像一段刻在铁皮上的历史注脚。   那一日的跳伞决定了两人的命运轨迹,一个继续坚守原地,一个踏上归途,在万米高空作出的抉择,如今被视为两岸关系中不可忽视的裂隙,亦是历史洪流中,一个军人孤注一掷的注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主要信源:荔枝网2017年08月08日《81年台军黄植诚驾战机投诚 获5000万巨额奖金》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