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在不少人看来,或许只是肠道里冒出的小“疙瘩”,症状不显时,常被忽视;即便出现便血、腹痛等不适,也常被当作普通肠胃小毛病。然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引发肠息肉反复生长、难以根治的根源,并不在肠道局部的息肉本身,而是深藏于脏腑气血的失衡之中。说得直白些,是体内痰湿、瘀血与虚热相互交织、上扰肠道所致。 但事实上,痰湿、瘀血不过是表象,它们只是整个病理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而非全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服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的药物后,肠息肉的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息肉体积或许也会有所缩小,可一旦停药,过不了多久,息肉又可能重新生长,症状再次出现。 痰湿、瘀血这类病理产物,就像肠道里的“顽固垃圾”,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的。只要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出现偏差,这些垃圾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不妨看看当下这个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饮食不节,大鱼大肉、辛辣油腻的食物成了餐桌常客,又缺乏足够的运动,熬夜、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是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可即便如此,并非人人都会长肠息肉。这就说明,痰湿、瘀血虽是肠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痰湿、瘀血属于阴邪,正常情况下,它们应该随着人体的正常代谢排出体外,或者被气血运行所推动、消散。然而,当人体出现虚热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虚热如同体内的“小火苗”,会灼伤津液,使得痰湿更加黏稠,瘀血更加凝滞,难以排出。而且,虚热还会扰乱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痰湿、瘀血更容易在肠道内积聚,从而形成息肉。 那虚热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医理论中,这多与肝肾阴虚有关。肝肾同源,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肝阴能滋养全身脏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状态,暗耗肝肾之阴。再加上熬夜、房事不节等不良习惯,进一步损伤肝肾,导致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这类因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而引发肠息肉的人,往往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他们常常感到口干咽燥,喝水也不解渴;五心烦热,即手心、脚心以及胸口发热,晚上睡觉时喜欢把手脚伸出被子;还容易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情绪上也容易烦躁易怒,或者莫名地感到抑郁、焦虑。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单纯吃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肠息肉只能暂时得到控制,一旦停药就会复发。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这个根源问题,没有消除引发痰湿、瘀血积聚的内在因素。而这,才是治疗肠息肉的根本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想不到肠息肉的发病与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有关,就不会去滋补肝肾、清退虚热,那么再多的方子、再好的药物,可能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很多人都在痴迷于寻找各种能直接消除息肉的方子,希望能一刀切地解决问题。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不可能存在一个方子就能应对所有肠息肉患者的情况。 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开篇就强调的“明理第一”。在中医的世界里,疾病的表现千变万化,就像夜空中闪烁的万千星辰;而医者的职责,就是要有一颗坚定而睿智的心,如同北极星一样,在纷繁复杂的病症中找准方向,明确疾病的根源和本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消除肠息肉,恢复肠道的健康。所以,对于肠息肉患者来说,只有深入理解其发病的根源,从滋补肝肾、清退虚热、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斩断肠息肉生长的“根”,还肠道一个清爽、健康的环境。
“极阳汤”的系统解析,兼顾传统理论与现代应用,突出其作为中医食疗方的特色价值:
【1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