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大概率已经无法避免!现在美国正逐步收缩其全球战略布局,而东大则试图通过拖入军备竞赛的方式,抓住机会填补美国退出后留下的权力与军事空缺。这是东大的策略:面对美国在经济上施加的封锁与压力,我便在军事领域迫使你与我展开竞争。 过去几十年,美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牢牢掌控着西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 但近年来,情况变了。美国开始重新调整全球布局,减少在中东和欧洲的投入,把更多资源投向亚太,推出了“印太战略”,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盟友,试图构建一个围堵中国的战略网。 这种收缩不是退缩,而是集中力量应对新的挑战: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 面对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制裁和科技封锁,中国并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军事领域的持续发力来牵制对手。 近年来,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航母、驱逐舰、潜艇的建造速度让外界瞩目。在南中国海,中国通过岛礁建设巩固了战略前哨,增强了区域控制力。 同时,台海局势的紧张也让美国不得不分散注意力。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用军事上的主动,迫使美国在资源分配上陷入两难。 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的影响力延伸到东南亚、中亚甚至非洲。港口、铁路、能源管道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经济红利,也为中国在关键地区赢得了战略支点。 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些项目看似是经济合作,实则为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投射提供了潜在支撑。这种经济与军事的双轨并行,让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多了几分底气。 美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除了加强与盟友的军事合作,美国还在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军力投入。 第七舰队的巡航频率增加,B-21隐形轰炸机、弗吉尼亚级潜艇等先进装备陆续部署到关岛、澳大利亚等地。 美国还通过“自由航行”行动,频频在南中国海“刷存在感”,试图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 但这种高强度的军事对抗也让美国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军费开支连年攀升,国内却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债务高企的压力。 表面上看,中美在亚太的角力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但实际上,它牵动着全球资源的分配。军备竞赛不仅消耗巨额资金,还可能导致技术研发、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投入被挤占。 更重要的是,亚太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全球供应链的安全。从半导体到能源,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说到底,中国的逻辑很清晰:通过军事现代化和区域合作,逐步填补美国收缩后留下的空间。
高志凯表示:我对美国高级将领称中美军事力量相当,实际上不过是不想让美国的朋友们过
【192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