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李根生回昆明探亲,父亲娶了后妈,临走给他20块钱:“就在那边成家吧,别回来了。”于是,李根生娶了傣族姑娘,留在滇西。然而,16年后,李根生再回昆明,父亲的状况却让他揪心。 1974年的一天,李根生背着行囊,踏上了返回昆明的列车。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不知道这次回家会不会是最后一次。父亲给他的20元钱,仿佛是一道无形的界限,划定了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他不禁思索,这一去又将是何种归途? 李根生的人生轨迹,是那个动荡年代众多青年的缩影。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他的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挑起了抚养的重担。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得倒也温馨。然而,一切在李根生十二岁那年发生了改变。父亲迎娶了一位寡妇,家里多了后母和一个五岁的弟弟。自此,李根生感觉父亲的关爱被重新分配,心中不免生出了隔阂。 到了1969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十七岁的李根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报名前往云南的一个偏远村落插队。这个决定,不仅是对身心的一次大考验,更无意中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在那里,他遇到了丽花——一个傣族姑娘,她的出现如同春风化雨,悄悄滋润了李根生的心田。 在云南的这段日子,对李根生而言充满了挑战与新鲜感。刚到村落的他,对农村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田间劳作的辛苦,手上的水泡,都在提醒着他从未经历过的艰难。然而,丽花的出现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丽花不仅教他如何耕作,更用细心的关怀缓解了他的孤独和不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根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深深地被丽花吸引。两人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根生回到昆明探亲,却发现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态度让他颇感冷漠,这让他彻底断了回家的念头。 返回村落后,李根生决定在这里扎根。岩老大的提议,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和丽花的婚礼,得到了整个村落的祝福。之后,李根生和丽花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他们的家庭也日渐兴旺。 1990年春节,当李根生再次踏上回昆明的路时,心中满是对父亲的牵挂和不安。事实证实,他的担忧并非多余。回到昆明,他所见到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生活凄凉的老人。父亲的身影明显消瘦了,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孤寂和无奈。家中一贫如洗,昔日的温馨早已荡然无存。李根生心如刀割,他没有想到,曾经的家会变得如此陌生和冷漠。 后母带走了一切,包括父亲的积蓄和他曾经的快乐。老人的日子,是在邻居的施舍和关心中度过的。李根生坐在破旧的木椅上,听着父亲讲述这些年来的苦楚,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走就是这么多年,留下父亲孤单一人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 在和丽花商量后,李根生决定将父亲接回户拉寨。丽花没有任何犹豫,她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她对李根生说:“无论如何,他都是你的父亲,我们的家也是他的家。”这句话,如同春天的暖阳,照亮了李根生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父亲最初对这个提议有些抵触,毕竟老人总是习惯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对未知的改变感到害怕。但在李根生和丽花的耐心劝说下,他终于答应了。当他们一家人坐在开往云南的火车上时,父亲的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户拉寨的生活,对于老人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这里,他不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还有村民们的关爱和接纳。丽花和李根生的孩子们围绕在他身边,给他带来了许久未有的欢声笑语。老人的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时间如同流水,匆匆流逝。从1974年李根生决定留在滇西开始,到1990年他决定将父亲接到户拉寨生活,这一系列的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给了父亲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温暖。在生活的最后阶段,父亲终于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幸福和满足。 李根生时常感叹,命运的安排虽充满了不确定和艰难,但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希望和力量。遇见丽花,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能够让父亲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他作为儿子最大的幸福。他们的故事,如同户拉寨的风景,美丽而温馨,充满了生活的真谛和家庭的温暖。
1974年,知青李根生回昆明探亲,父亲娶了后妈,临走给他20块钱:“就在那边成家
品古观今呀
2025-05-07 10:42:23
0
阅读: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