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老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想要摸一下眼前的珍贵革命文物,结果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7 13:56:19

1976年,一老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想要摸一下眼前的珍贵革命文物,结果被工作人员阻拦。老人家收回双手之后,满含泪水地表示:“这东西重136斤,当年是我背着他走完了长征,如今连摸都不能摸了吗?” 1976年的北京,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一位身形微驼的老人由孙子陪同,缓步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刚从医院看完病,趁着难得的闲暇时光,想来看看那些承载着峥嵘岁月的文物。 展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革命文物,从冲锋号到老式枪械,旗帜、军鞋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然而在这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展品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却一下子被吸引到一台摆放在展台上的手摇发电机。 看到这部发电机,老人仿佛瞬间恢复了昔日的矫健。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展台前,情不自禁地伸出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想要触摸这个与他有着深厚情感的"老伙伴"。几名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前阻拦:"老人家,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不能乱碰..." 被阻拦的老人闻言,忽然情绪激动,眼含泪花,指着那台发电机对工作人员说道:"这台发电机还是我背着它走完长征,一路走到陕北,走到延安的,到了现在我摸一摸它都不可以吗?" 这位老人名叫谢宝金,生于1898年的江西于都,当年正是他,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扛起这台重达68公斤(136斤)的手摇发电机,跋山涉水,穿越草地,翻越雪山,将它安全送达延安。 谢宝金出身贫寒,七岁就开始为地主家放牛砍柴。1932年,他在江西于都铁山垅钨矿做工时,因力气过人而引起了毛泽民的注意。传说他能扛起超过200公斤的货物,这让毛泽民十分好奇,特意前去一探究竟。 当毛泽民亲眼见到谢宝金轻松举起100多公斤的货物时,终于确信了他的实力。随后,毛泽民向谢宝金表明了来意,希望他能加入红军。彼时33岁的谢宝金,虽已有妻子和三个孩子,但他听闻红军的威名已久,对能加入红军感到无比高兴,立刻答应了邀请。 1934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开始前,谢宝金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保管一台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首长再三叮嘱他,这台发电机是整个红军队伍的命脉,如果没有它,队伍将无法与组织保持联系,后果不堪设想。谢宝金当场保证,一定会用生命保护好它。 从那一刻起,谢宝金没有让发电机离开过自己一分钟。为确保发电机安全,首长还组建了一支由128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保护部队的通讯设备。 长征路上困难重重,在过草地之前,原本128人的加强连,只剩下了谢宝金和另外两名战士。面对这严峻形势,谢宝金暗下决心:"就算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一定要背着这台发电机走到底!" 草地,这个看似平静的名字,实则是一片危机四伏的高原草甸。河流在其中迂回缓慢流动,形成了大片水泽和沼泽地。一旦陷入其中,没有救援,几乎必死无疑。谢宝金深知发电机的重要性——"倘若唯一的发电机不能送回队伍,大部队将失去战略指挥,对整个长征队伍和革命事业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智慧往往在危难时刻迸发。谢宝金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制作工具,用四周的黄竹枝扎成一只简易的筏子,将沉重的发电机放在筏子上,用麻绳连接着向前拖行。这不仅减轻了他的负担,还大大降低了风险。即使这样,他的双手仍被麻绳磨出了鲜血,但他从未松手。 最终,凭借着这个简陋的竹筏,谢宝金成功将那台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安全地带到了草地对面。更令人感动的是,完成任务后的谢宝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多次返回草地,将那些体力不支的年轻战士一个个背到安全地带。 过了草地,还有雪山等着他们。面对道路狭窄、山体陡峭且极度缺氧的环境,连队里的战友们都犯了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走路都十分吃力,更不用说还要背着沉重的发电机。谢宝金毫不犹豫地蹲下身,让战友们将机器放到他背上,决定由他一人背过雪山。 战友们急忙阻止:"一个人背着那么重的机器过雪山,这和自杀有什么区别?"谢宝金当然明白其中的危险,但他曾向首长承诺一定会完成任务,决不能半途而废。他笑着对战友说:"没事的,我力气很大。" 就这样,68公斤的发电机完全转移到了谢宝金一人身上。战友们紧随其后,随时准备提供帮助。谢宝金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稳健,把发电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终于,凭借顽强的意志力,谢宝金成功将发电机背过雪山,最终安全到达延安。毛主席听闻他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在一次有着3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上特别表扬了他,称赞他为"长征模范"。

0 阅读:0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