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正坐在作战地图前,皱着眉头,蔡仁杰靠近他,问:“谁人可与你相比?”张灵甫低头想了想,说:“王耀武。”蔡仁杰一愣,冷笑着反问:“就他?”这一句,让两人之间的氛围瞬间紧绷。 74军的将领之间,其实早就有股暗流,比能力、比资历、比忠诚,台前一个样,台后不一样。 张灵甫是个天生的“将才”,出身黄埔四期,眉清目秀,说话慢条斯理,可真打起仗来,他敢冲最前面。 早年在淞沪会战,他带着手下硬刚日军的装甲部队,最后子弹打光,用刺刀和石头硬拼。 部队里的人都说他疯,但也服他,后来,他一步步升上74师师长这个位置,在抗战后期和内战中打出不少硬仗,名声渐起。 可就是这么一个“前锋型”将领,他和军中不少人处得并不算好,尤其是提到王耀武的时候。 王耀武是他的老上司,黄埔一期,军职早他几个台阶,在抗战后期,王耀武任74军军长,张灵甫当时还是个团长,两人曾一起打湘西,打衡阳。 王耀武善用兵,张灵甫敢冲锋,配合得还算默契。 问题出在抗战胜利后,74军重整,谁当师长、谁当军长,成了内部明争暗斗的焦点。 张灵甫性格强硬,做事一板一眼,眼里揉不得沙子,他看不上李天霞的“滑头”,也对王耀武的“官面文章”有些腹诽。 但王耀武升得快、人脉广,跟蒋介石的关系也铁,张灵甫嘴上不说,心里憋着一口气。 有一次吃饭,张灵甫突然提起:“王耀武这个人,会打仗,不会做人。”坐在旁边的蔡仁杰心里一惊,这话要是传出去,麻烦大了。 但张灵甫从不遮掩,他说这话时,眼里一点犹豫都没有。 所以当他说出“王耀武”三个字的时候,蔡仁杰才忍不住质疑:“就他?”这不是不尊重,是不服。 按蔡的说法,张灵甫打仗不要命,部队都叫他“张疯子”,可他每次都能咬牙撑住,而王耀武那种打法,稳是稳,但容易误事。 比如湘西会战,王耀武布防太密,张灵甫提议分兵快速突进,被否了,最后打得拖拖拉拉,日军慢慢退走,没能大胜。 这种事发生多了,蔡仁杰难免偏心,打从淞沪会战开始,他就跟着张灵甫走南闯北,朝夕相处,子弹差点没把两人都带走过好几次。 他认张灵甫是“将门之后”也是“铁血真汉子”,王耀武顶多算“秀才出身,官场练出来的”。 但张灵甫不是个记仇的人,他佩服王耀武,也知道自己哪点不如。 他说:“王耀武用兵,不看眼前,要的是全局,我呢,拼得太狠,部队伤得多。”这话一出,蔡仁杰不说话了。 他明白张灵甫在说什么,74师从抗战一路打到内战,伤亡太大,打硬仗拼命,打消耗仗吃亏。 两人的这场对话,其实发生在1947年初,地点在徐州郊外的一个指挥所。 那年春天,74师被调去山东,一场大战正在酝酿,张灵甫知道前线局势不妙,共军在山东集结的兵力是他们的好几倍。 但他还是说:“仗该打,不是我能退的。”蔡仁杰不吭声,他知道老张不会退。 到了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爆发,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驻扎在山区,部队分散,补给困难。 当时有人建议向南突围,他没同意,李天霞部在外围,负责支援,但就是迟迟不动。 张灵甫急了,亲自写电报催促:“速进,不然为时已晚。”李天霞回电说:“前线有阻,暂缓行动。”张灵甫气得摔电话。 张灵甫清楚,自己被围了,更清楚的是,援军来不了,他开始调兵自救,带人从东边山口突围,结果被反包围,死伤惨重。 最后,他带着一部分士兵退守山顶,蔡仁杰也在,他一直不走,那一夜,山上弹尽粮绝,张灵甫让身边人突围,他们不肯,他说:“你们出去,还能打,我留下。” 蔡仁杰说:“要走一起走。”张灵甫摇头:“你出去,是命,你留下,是义。”他最后冲下山,被击中头部,蔡仁杰也倒在山坡上,身上中弹三处,整编74师,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有人问李天霞:“你怎么没救?”他不说话,有人问王耀武:“你怎么看张灵甫?”他说:“他是条汉子,可惜没放下。” 这事之后,关于那句“谁人可与你相比”的对话开始流传,有人说是蔡仁杰问的,有人说是其他副官问的。 版本很多,但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张灵甫一直觉得自己是74军里最能打仗的,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不如别人“会活”。 蔡仁杰若真问过那句话,那也是带着感情问的,他跟张灵甫一起生死过,不服张灵甫说别人能跟他比。 可张灵甫说出那人名字的时候,脸上没得意,也没不甘,只有一句:“战场上,能赢的才算。” 这个“谁能比得上你”的问题,军中常有人私下谈,有人说是王耀武,有人说是邱清泉,还有人提到孙立人。 可对张灵甫来说,真重要的不是谁能比,而是谁能打下去,他把自己看作一把刀,刀有用,也易折。 最终,这把刀折在孟良崮的山头上,没有眼泪,也没怨气,只有一句话:“死,也要死得像样。”
张灵甫正坐在作战地图前,皱着眉头,蔡仁杰靠近他,问:“谁人可与你相比?”张灵甫低
潮咖聚星光
2025-05-07 17:25:10
0
阅读:62
用户10xxx14
张灵甫能和王耀武比,扯淡,74本来就是五耀武的車长,他要不是五耀武老乡,要资格应格是李天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