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名叫“艾诺拉·盖”的美军轰炸机,从天而降,在日本广岛

潮咖聚星光 2025-05-05 14:05:13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名叫“艾诺拉·盖”的美军轰炸机,从天而降,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一颗原子弹。 这不是为了让战争早点结束,也不是单纯地对日本报复,真正的矛头,其实是对着那个当时还在波茨坦会议上冷冷观察的斯大林。 美苏这对盟友的较量,就从这场核爆炸开始有了火药味。 这事要从波茨坦会议说起,那是1945年7月,美国新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后来被艾德礼替换)和苏联领袖斯大林聚在德国讨论战后怎么分地盘。 美国这时候已经偷偷把“曼哈顿计划”搞定了,准备试爆原子弹。 杜鲁门在会议上装作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说他们有种“非常强大的新武器”,看斯大林会不会吓一跳。 但斯大林一点没露馅,实际上他早通过克劳斯·福克斯、泰德·霍尔这样的间谍掌握了大部分技术细节。 这让杜鲁门很不爽,他急着展示实力,也怕苏联抢地盘。 当时苏联答应在8月8日对日宣战,按协议,他们想一块瓜分战后远东,美国这边不想等他们出手,干脆自己先动了原子弹。 广岛8月6日被炸,长崎8月9日紧接着中招,都是在人家苏联宣布参战的节点上下了狠手,这可不是巧合。 广岛和长崎不是随便选的,东京其实早就被轰炸得稀烂,已经没什么展示效果了。 杜鲁门想让全世界看到这玩意儿到底多厉害,就专挑没怎么被炸过的大城市下手。 广岛是日本陆军的大本营,长崎是海军造船的重要城市。 炸这俩地方,不光能打击日本的军事神经,也像给斯大林上演了一场战争新剧场——“看,我们能在几秒钟内毁掉一个城市。” 美方当时心里还有个盘算,美国军方估计,如果硬要登陆日本,得死伤几十万美军,战争再拖个一两年不是问题。 而杜鲁门想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顺带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压住苏联的气焰,他手里那颗核弹,不光是军事武器,更是外交上的一把刀子。 其实这场原子炸弹表演,就是给苏联看的,美国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冷战迟早要来,斯大林这人不是省油的灯。 杜鲁门身边的顾问,包括国务卿伯恩斯、陆军部长史汀生都觉得,趁苏联还没搞出核武器,美国应该抓紧利用这段时间建立优势。 他们有个代号“铅球行动”的计划,说要是苏联不听话,美国可以动用三百枚原子弹,直接炸光对方的工业基地。 美国人那时候以为,苏联至少还得十年才能造出原子弹,但他们没料到,苏联靠着间谍偷来的资料,只花了四年。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引爆,这下子,核垄断梦碎了。 那几年里,杜鲁门的政策开始转弯,美苏不再是盟友,而是敌人,美国扶植日本,控制南韩,挡住苏联往太平洋伸手的动作。 原子弹没完全挡住苏联,但至少抢了个先手,如果美国不先出招,苏联可能趁着日本战败大乱,拿下朝鲜半岛,甚至摸进中国东北,那局势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阿尔伯特·阿尔佩罗维茨在《原子弹决策》里提到,美国其实早就打定主意,要在苏联还没准备好之前就结束战争。 为什么?因为日本那时候其实已经在摸底投降的条件,只不过美国硬是不让苏联把话带到谈判桌上。 杜鲁门坚持“无条件投降”,不给日本天皇任何面子,实则是想拖着不让苏联插手。 美方情报也有显示,日本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等地放风,想求和,日本外相重光葵等人也曾设法通过苏联求情,但都被美方无视。 这个节骨眼上,投原子弹显然不是单纯为了让日本低头,更像是赶在苏联东进之前给战局收尾。 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是几十万人瞬间化为灰烬的惨剧。 广岛死了约14万人,长崎也有8万人遇难,很多还是平民、孩子,后来有人说,这是为了“减少更大伤亡”。 但事实是,美军当时对日本本土战役的伤亡预估在50万到100万之间,而且很多是基于最坏情况。 日本国内粮食断供,民众早就撑不住了,真正能组织有效抵抗的力量已经不多。 战争结束后,美苏关系急转直下,柏林封锁、朝鲜战争、越南战场……核武器成了两边角力的主轴。 美国搞出“氢弹”,苏联也马上跟上,最后两边都发现,这玩意谁先用谁也活不了,才有了后来的“相互确保毁灭”(MAD)理论。 广岛和长崎,成了核时代的开端,杜鲁门那一炸,固然让战争迅速结束,但也把人类推进了一个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的冷战怪圈。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