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去世后,在他锁的大木箱底发现了这幅画,当时非但没烧,齐还题了长跋,视为至宝珍藏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出身贫寒,早年做过木匠,后自学画画、诗文、篆刻。中年游历多地,画风从工笔逐渐转向写意。 1921年后定居北京,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他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风格独特,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皆精。 李苦禅,山东高唐县人,原名李英、李英杰。 1922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3年拜师齐白石,成为齐派艺术第一位入室弟子。当时的他生活穷困,白天上学,晚上甚至去拉洋车维持生计。 齐白石与李苦禅这对师徒缘分不浅 。李苦禅初见齐白石时,直言自己没钱交学费,若能拜师,日后定会报答。 齐白石被其真诚打动,收他为徒。此后,李苦禅在齐白石的悉心指导下,绘画技艺日益精湛。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无法亲自回乡为母亲操办葬礼,内心满是无奈与悲痛。他深知祭祀母亲意义重大,便想到让李苦禅作画替代实物。 李苦禅接到任务,压力如山。虽说此时他已跟随齐白石学了三年国画,可画用于祭祀的猪鸭,还得画出“死中求活”的感觉,难度极高。 李苦禅在昏暗的房间,点着两根蜡烛开始作画 。每一笔落下,手都忍不住颤抖。他画了一遍又一遍,不断调整猪鸭的形态、墨色的浓淡。整整一夜,他都沉浸在创作中。 终于,一幅凝聚着心血的画作完成了。画里猪耳软垂、猪眼半睁,鸭子羽毛凌乱、鸭爪蜷缩,活物的形态与死物的神韵完美融合,仿佛带着生命的温度。 按常理,这幅画要在祭祀时烧掉 。但齐白石看到画后,却犹豫了。他觉得李苦禅画得太生动,猪鸭仿佛要从画里跳出来。如此佳作,烧掉实在可惜。 于是,齐白石违背初衷,在画上题了长跋,对李苦禅的画技赞赏有加,随后将画珍藏进自己亲手做的花梨木大木柜夹层,那里还存放着他母亲的骨簪、臼齿等遗物。 此后,齐白石从未向人提起这幅画。李苦禅以为画已被烧掉,也不再提及。 直到1990年,北京画院搬迁,工作人员在清点齐白石旧居物件时,打开那个大木柜,这幅《祭物图》才重见天日。旁边还放着那颗包着老棉布的人类臼齿,让人感慨万千。 消息传出,美术界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齐白石的“精神遗书”,承载着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李苦禅的认可;有人称赞画技突破了文人画审美边界; 还有人觉得这是李苦禅最被低估的作品。但最懂这幅画意义的,或许是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他在父亲日记中看到相关记载,才知道父亲一直以为画已被焚。 这幅画,不只是绘画作品。它是师徒间深厚情谊的见证,齐白石对李苦禅的信任,李苦禅对老师嘱托的认真对待,都蕴含其中。 在艺术上,展现了李苦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它本是要烧掉的祭祀品,却因艺术的魅力,成为被珍藏的瑰宝,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
霜狼踏雪寻梅香
2025-05-07 17:33:3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