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活着那会儿,立太子这事儿几乎成了他的心病,前后四次选储,全是波折;哪次刚刚定

潮咖聚星光 2025-05-07 18:09:50

乾隆活着那会儿,立太子这事儿几乎成了他的心病,前后四次选储,全是波折;哪次刚刚定了人选,不久人就没了。 他想传位,却总是传不了,太子一个个夭折,到最后实在没法挑,只好从一群不太合格的儿子里,选出个“最不差的”,这人就是嘉庆。 乾隆刚登基那会儿,还信这个“嫡子为大”,富察皇后是他最爱的女人,生下的永琏是嫡长子。 乾隆想做个有制度、有章法的皇帝,刚继位就打破惯例,偷偷立永琏为太子,还写好了传位诏书,藏在宫里。 可惜孩子不到十岁,一场风寒就走了,乾隆那时候真是痛到骨子里,把永琏以皇太子的待遇下葬,这在清代是头一回,大臣们谁也不敢说话,就怕皇帝伤心更重。 永琏死了没几年,富察皇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永琮,乾隆给他起这名字,意思是“美玉”,明摆着又是奔着太子去的。 可这孩子更惨,才两岁出天花,没挺过去,乾隆刚刚有点盼头,又被打回原地,而这次,富察皇后也没熬住,抑郁死了。 两个嫡子先后夭折,最爱的皇后也走了,乾隆这才明白,嫡子的事,怕是不能再执着了。 这之后,乾隆把目光转向庶子,他特别看好一个人,永琪,也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五阿哥”的原型。 永琪聪明伶俐,文能写诗,武能上马,乾隆对他喜欢得不得了,破例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封他为亲王,这在清朝算是极大的信任和荣宠。 乾隆很多年不立太子,其实就是等着永琪成熟,打算慢慢扶他上位。 谁知道,永琪26岁得病去世,一点预兆都没有,乾隆简直疯了,连着三次挑人当储君,全都英年早逝,他把这几件事称作“国储三殒”,一次比一次心碎。 眼看年纪越来越大,乾隆手里能用的儿子也不多了,他开始观察剩下的几个儿子,十七子永璘生母低微,平时说话都没人听,基本不被考虑。 剩下的就是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永琰的母亲是令妃,比起那些出身高贵的后妃,她不过是个秀女出身,可贵在性格温吞、没啥野心,也没大错。 乾隆这时候不再幻想太子要多么优秀,干脆从这堆“差不多”的人里选个最安稳的,有人说他这就是“矮子里拔将军”。 乾隆把永琰悄悄立为太子,但没公开,因为他心里还不放心,怕又出事,后来嘉庆继位的传位诏书上还有一句:“题奏事件,悉遵前旨”,意思是“你还是按我说的来”,传位了,可实权不放。 乾隆做了一件让后世很多人都看不懂的事,他把皇位给了嘉庆,自己却继续当家,叫“太上皇”,照样处理政务,训政十三年。 皇帝是嘉庆,权力却在乾隆,外人都说嘉庆是“挂名皇帝”。 这十三年里,嘉庆干啥都得看老头脸色,奏折要先送乾隆批,连自己想见的大臣都得提前请示。 最难受的是,乾隆对他管得特别严,不让他随便插手政事,一个成年男人,被自己爹当个孩子管了十几年,心里再怎么不爽也得忍着,这段时间,嘉庆没什么作为,也没机会施展拳脚。 等到乾隆一死,嘉庆第一件事就是收拾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和珅,这个人你肯定听过,贪得流油,当年乾隆宠他宠得没边,朝中大事小事都由和珅把持。 嘉庆忍了十几年,终于逮住机会,他亲自下旨抄了和珅的家,一连三天才把账目算清。 光是抄出的银子就相当于清朝一年财政收入,把和珅整下来,嘉庆出了口恶气,也算真正掌了权。 可奇怪的是,嘉庆一掌权,并没有变成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开始做了一些事,比如惩治贪官、打压宗室腐败,还亲征平定了几场叛乱。 但很快,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保守,不再折腾,他没兴趣改革,也不愿接触洋务,总想着守住祖宗规矩。 他怕出错,怕动荡,结果啥都没动,国家也就这么慢慢往下滑。 嘉庆心里其实挺难受,他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安排好的轨道上,小时候没什么机会表现自己,长大后被父皇压着,真正坐上皇位也没能做出什么大动作。 再加上他的出身也被人拿来议论,他母亲令妃,出身不好,一直被士大夫看不起,很多朝臣都觉得他不够资格当皇帝,哪怕是坐在龙椅上,也不被真正尊重。 这些事,嘉庆从来没说过,他不吭声,不代表不在意,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打破这个局。 他不像乾隆有自信,也不像雍正能狠得下心,他更像一个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人。 很多时候,他看着像在当皇帝,其实是在当一个守门人,守着父皇留下的祖制,守着一个越来越疲软的王朝。 乾隆和嘉庆这对父子,一个太强,一个太弱,乾隆一生想把天下交给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可现实没给他这个机会;嘉庆想当个有担当的皇帝,却始终摆脱不了父皇的影子。 最后,一切都变成了“将就”。帝位传下去了,国家却失去了方向。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1977.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