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反天罡!”浙江杭州,女子坐月子和丈夫睡一屋,月嫂和婴儿睡一屋,凌晨,丈夫听见小孩不停哭闹,就看了监控,结果发现月嫂疯狂的拍打孩子!夫妻俩吓坏了,赶紧送孩子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后脑有积液,诊断原因是躯体虐待!夫妻俩后来为了孩子着想没去进一步追责,可万万没想到,他们竟被月嫂起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剩余工资!夫妻俩气坏了,决定反制! 2024年11月23日凌晨2点17分,杭州滨江某小区的监控画面突然跳出异常提示,梁明宇从床头柜摸出手机时,妻子王雨桐正在哺乳期翻身,床头婴儿床空着——按照月嫂李芳的安排,出生42天的女儿小月亮由她带着睡次卧。 手机屏幕里,李芳的身影在红外夜视中格外清晰:她单手拎起婴儿扔到床上,床垫发出闷响。 "拍背哄睡"的动作逐渐变形,监控麦克风收录到密集的巴掌声,夹杂着婴儿断续的啼哭。 梁明宇看着她将孩子架在膝头剧烈摇晃,襁褓中的小身体像个布偶般甩动,后颈反复撞击床头板。 追溯到两周前,梁明宇在朋友推荐下与"金牌月嫂"李芳签约。 16800元/月的报价附带一沓证书:高级育婴师、产后康复师、婴幼儿急救员。 前半月的工作日志工工整整,连冲泡奶粉的水温都精确到45℃,让初为人父的梁明宇彻底放心,甚至主动提前支付了5000元定金。 此刻他盯着监控回放,第37秒时李芳的动作突然停顿,对着镜头扯了扯领口——她知道婴儿床正前方的死角区,但没算到梁明宇在天花板加装的全景摄像头。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次卧,李芳仍在餐桌前计算剩余工资,丝毫未察觉客厅里夫妻俩铁青的脸色。 浙大儿院的急诊室里,彩超探头在小月亮后颈移动时,王雨桐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后颅窝积液1.2mm,"年轻医生指着影像图,"结合家属描述的外伤史,不排除机械性损伤。" 病历本上"躯体虐待待查"的诊断如重锤落下,而李芳此时正在家政公司投诉雇主"拖欠工资"。 报警回执单上的报案时间是7:43分,距离监控记录的虐待行为仅5小时。 但法医鉴定科的回复让梁明宇如坠冰窟:"新生儿颅骨未钙化,影像学证据力不足,需临床观察三个月才能定性。" 看着怀中戴着手腕式血氧仪的女儿,他突然明白:最锋利的凶器,是成年人对婴儿毫无反抗能力的绝对碾压。 2025年2月10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梁明宇在律所拆开法院传票。 原告栏里"李芳"的名字旁,附带着诉讼请求:"支付剩余服务费24500元及逾期利息"。 证据清单里甚至包括她手写的"服务日志",字里行间全是"雇主无端终止合同"的控诉。 "她在起诉前注销了所有社交账号。"调查律师敲着电脑,屏幕上是李芳三个月前的朋友圈:"搞定有钱人家的傻父母,下月去上海开18k。" 家政平台的备案信息显示,她的"高级证书"均为花钱购买的假证,真实从业经历停留在三年前某养老院护工岗位。 这起案件揭开了月嫂行业的冰山一角,2024年浙江消保委数据显示,育婴类家政投诉中,"虐待婴幼儿"占比达19%,且83%的涉事人员存在资质造假。同年广州曝光的"星级月嫂闷死新生儿"案,凶手竟有精神病史;北京某月嫂因雇主质疑服务,偷偷在月子餐里掺入回奶药。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行业监管盲区,目前全国仅12%的家政公司实行背景审查,所谓"金牌认证"多为机构自封,而《家政服务条例》中关于"婴幼儿照护"的细则仍在修订中。 正如母婴协会专家所言:"当照护者的良心成为唯一防线,悲剧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梁明宇在反诉状里附了段监控截图,李芳施暴时,床头挂着她亲手绣的"平安喜乐"十字绣。 法庭质证环节,当法官问她为何选择起诉,这个52岁的中年妇女突然哽咽:"我知道错了,但家里等着钱给儿子买房..."话未说完就被法警制止。 案件最终以李芳撤诉告终,警方在其住所查获17本假证书和3份伪造的雇主好评。 梁明宇夫妇给女儿换了带监控的婴儿床,却再难换回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场荒诞的诉讼像一面镜子,照见家政行业的规则漏洞与人性暗角——当育婴变成一门唯利是图的生意,当照护责任被明码标价,受伤的不仅是襁褓中的婴儿,更是整个社会对"专业"与"良知"的信仰。 或许,真正的改变始于每个家庭的觉醒:当我们在合同里注明"24小时监控权",在签约前要求"无犯罪记录公证",在行业标准中呼吁"黑名单共享机制",才能让每个小月亮都能在安全的襁褓里沉睡。 任何职业的温度,都不该低于对待生命的基本敬畏。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1818黄金眼,《拍到月嫂哄宝宝,宝爸宝妈被月嫂起诉?》
浙江杭州,一70岁大爷被营销人员拉走看房,看完之后,让他交5000元定金,又问他
【2评论】【1点赞】
momo
遇着恶狼好心遭反噬,所以不要乱施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