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和小白菜的结局如何? 杨乃武,1841年出生在浙江余杭一个养蚕的富裕人家,从小就聪明过人,33岁考中举人,算是当地有点名气的人物,大家都叫他“杨二先生”。他这人性格耿直,喜欢帮老百姓写诉状,揭露官府的歪门邪道。因为这个,他跟余杭县令刘锡彤结了梁子。刘锡彤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杨乃武公开讽刺他贪污,这仇算是彻底结下了。再说小白菜,本名叫毕秀姑,1856年生的,长得白净漂亮,常穿白衣绿裤,得了这么个外号。她是葛家的童养媳,16岁嫁给葛品连,家里穷得叮当响,租了杨乃武家楼下住着。两家住得近,难免有些闲言碎语,后来就成了这场冤案的导火索。 事情得从1873年10月9日说起。那天,葛品连突然死了,他妈沈喻氏怀疑是中毒,跑去告状,说儿媳毕秀姑有问题。刘锡彤一看,这不正是报复杨乃武的好机会吗?他一口咬定毕秀姑跟杨乃武通奸,还一块儿谋杀了葛品连。证据?压根没有,全靠逼供。毕秀姑被打得受不了,违心认了罪;杨乃武死扛着不说,可也逃不过酷刑。官府一层层往上报,这案子审了七次,每次都判死刑,眼看着俩人就要没命了。可这案子从头到尾透着蹊跷,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真相还能不能见天日? 幸好,杨乃武家里没放弃。他姐杨菊贞和媳妇詹彩凤四处奔走喊冤,跑断了腿。浙江的富商胡雪岩也看不下去,掏钱帮忙。上海的《申报》连篇报道,把这事儿炒得沸沸扬扬,全国都知道了。老百姓气得不行,纷纷骂刘锡彤这帮贪官。压力太大,浙江的官员只好上书朝廷,慈禧一看舆论这么猛,也坐不住了,下令重审。1876年12月9日,开棺验尸,仵作一查,葛品连压根没中毒,就是得病死的。真相大白,杨乃武和毕秀姑终于洗清冤屈,放了出来。这场闹剧整整折腾了三年,总算有了个说法。 案子平了,可俩人的日子也变了样。杨乃武受够了官场的腌臜事儿,回家种地去了,1914年去世,活了70多岁。毕秀姑更惨,名声毁了,丈夫没了,索性出家当尼姑,1930年去世,活到70多岁。这案子平反后,朝廷震怒,130多个官员被收拾,刘锡彤这家伙自然没好下场,贪官的报应来得也挺快。这事儿还被改成了戏曲、拍成了影视,流传到现在,大家一提起来还是津津乐道。不过你想想,这么大的冤案,靠的可不光是运气,还有人拼了命地去争。 这案子不光是杨乃武和毕秀姑俩人的事儿,还照出了晚清司法的破烂样。那时候,官府腐败得不行,酷刑逼供稀松平常,老百姓的命贱得跟草似的。杨乃武有文化、有背景,家里还有点钱,尚且差点丢了命;毕秀姑这种没靠山的普通人,更是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要不是《申报》把事儿捅出去,要不是胡雪岩这些有钱人帮衬,这俩人八成得冤死。这说明啥?舆论的力量在那时候已经开始冒头了,报纸一喊,朝廷也得掂量掂量。放到现在看,这不就是最早的“媒体监督”吗? 再往深里说,这案子能平反,不光洗了俩人的冤,还让大家看清了司法的毛病。晚清那会儿,法律形同虚设,官官相护,贪污成风,老百姓动不动就被冤枉。杨乃武和毕秀姑的遭遇,其实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这案子闹大了以后,朝廷不得不收拾一批人,虽然没彻底改掉司法的毛病,但多少起了点震慑作用。放到历史长河里看,这事儿就像个小石子,扔进水里泛起涟漪,推动了后面法制改革的念头。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进步? 再说说这俩人,杨乃武好歹是个举人,家里条件也不错,吃了这么多苦,最后还能回家安稳过日子,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秀姑就惨多了,一个女人家,背了这么个名声,日子怎么过?她最后出家,也能理解,谁摊上这事儿不得心灰意冷啊。这案子对他们来说,是命里的劫,熬过去了,却也留了一身的伤。历史书上写的是平反,可对他们自己来说,这辈子怕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啊?这媒体都报道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