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印巴冲突中,印度遭遇了一场堪称“滑铁卢”般的军事溃败,而这场溃败意外地为国内反对派提供了绞杀莫迪政府的绝佳政治契机。 印度在此次冲突中的军事表现糟糕透顶,完全打破了其此前营造的“军事强国”假象。印度空军满怀信心地派出包括苏-30、阵风等所谓主力战机在内的14架战机奔赴战场,结果却被巴基斯坦打得丢盔弃甲,竟有8架战机被击落,战损比达到惊人的6:0。更让印度颜面扫地的是,巴方击落印度战机所使用的歼-10CE战机和霹雳-15导弹均来自中国,实战中,这些武器的性能表现远超印度依赖的法国阵风战机。
印度此前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家战机可与中国歼-20抗衡,现实却给了它狠狠一巴掌,所谓的“军事神话”瞬间破碎。为了挽回一点面子,印度编造出“击落枭龙”的谎言,可没想到,国际网民迅速用三年前的旧图将其戳穿,连印度本国军迷都觉得脸上无光,直呼“丢人”。战场上的失利加上舆论上的惨败,莫迪政府一直鼓吹的“军事强国”形象就此轰然崩塌。 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针对莫迪政府发起了凌厉的攻势。国大党领导人拉希德・阿尔维直击要害,质疑莫迪在军事行动中的决策失误。他质问莫迪,是否真的如政府所说歼灭了恐怖分子,摧毁了恐怖据点。这一质疑直接冲击了莫迪一直以来塑造的“国家安全捍卫者”形象,让民众对政府的决策能力产生怀疑。
国大党控制的媒体也没闲着,主动曝光印度战机坠机地点,这一举措迫使印度国防部不得不承认部分事实。在媒体的持续揭发下,舆论一片哗然,形成了“政府隐瞒-媒体揭发-舆论哗然”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反而凸显了反对派作为“监督者”的正面形象。反对党还将矛头指向印度“万国牌”武器体系,揭露在冲突中法国拒绝对阵风战机提供支援的尴尬处境,借此猛烈抨击莫迪治下军工自主化的失败。 这场冲突暴露的不仅仅是军事短板,更是印度政治生态的深层次矛盾。莫迪强推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在克什米尔地区实施高压统治,这一做法加剧了宗教矛盾,成为恐怖袭击的导火索。反对党顺势将冲突根源归结于执政党的“治理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在国际上,印度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俄罗斯仅对恐袭表示“哀悼”,却对印度开战的行为态度暧昧;美国同样态度不明朗,甚至暗示印度尽快结束冲突;就连印度的传统盟友法国,也对其求助“已读不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巴基斯坦提供了强有力的军援。此外,莫迪企图在中美博弈中谋取利益,却因这场军事冒险陷入被动。特朗普政府已露出借此施压印度,在关税谈判中迫使印度让步的迹象,这让印度所谓的“战略自主”显得无比脆弱。 印度的这场溃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从军事角度看,依赖进口装备打造的“万国牌”军队,在面对拥有体系化国防工业支撑的对手时,毫无优势可言,中国坚持军工自主化的战略价值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从国内政治角度而言,莫迪为了选举利益激化印巴矛盾,最终导致社会分裂,还被反对派利用,这种“内政外交化”的投机行为严重反噬了执政根基。在国际站队方面,印度与以色列临时结盟,结果加剧中东地区对其的孤立,警示着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必须更加谨慎地把握平衡。 随着“阵风神话”的破灭,“强人滤镜”从莫迪身上褪去,印度国内反对派正试图将这场军事失败转化为对莫迪体制的全面清算。这场冲突极有可能成为印度政治的转折点,而印度能否从这场惨痛的溃败中吸取教训,学会正视自身问题,将决定其大国梦想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