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付中国的策略,看似高明,实则漏洞百出。 他们试图通过将中低端制造业订单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来削弱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中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跟着把工厂搬到这些国家。然而,这种策略真的能奏效吗? 美国策略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喊着“制造业回流美国”,另一方面却把辛苦活儿往海外推。例如,苹果把 iPhone 15 的部分组装线搬到印度,但美国本土的产业链根本接不住。美国工人的工资是越南的 10 倍,组装一双袜子的成本能差出 3 美元,企业当然选择更便宜的地方。2023 年美国新增 50 万个制造业岗位,但大多是芯片厂、电动车电池厂等高端产业,真正劳动密集型的还是往东南亚跑。美国想一手抓高端耍帅,一手推低端甩锅,结果两边都没讨好——高端回流靠补贴硬撑,低端流失让产业链断档,反而给中国企业留了空子:你加关税?我把工厂搬到越南,半成品从珠三角运过去组装,贴个“越南制造”照样卖美国,关税绕开了,成本还没变。美国这招相当于给中国企业“海外设点”打掩护。 越南和印度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 2023 年,越南对美顺差 1240 亿美元,印度电子产品出口翻了一番,但拆开看全是“中国芯”。越南生产耐克鞋,鞋面材料 60% 来自中国;组装 AirPods,电池、电路板 80% 从深圳运过去;印度号称“世界药房”,71% 的原料药还得从中国买。说白了,他们的产业链就是中国产业链的“海外分厂”,离了中国的零部件、原材料,立马抓瞎。越南 2023 年出口额 3711 亿美元,看着风光,净利润却从 40 亿跌到 7.1 亿,全给中国上游企业打工了;印度更惨,苹果在当地建厂 5 年,良品率还不到 80%,最后还得求中国供应商去救场。 中国企业这边反而借势玩起了“全球布局”。 美国想分散中国的产业链?好,中国企业主动“借船出海”——在越南、印度设组装厂,把国内腾出的空间留给高端制造。这几年,珠三角的纺织厂、电子厂往东南亚搬了 3000 多家,但同时国内新能源车出口暴增 150%,锂电池、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超 60%。以前靠苦力赚加工费,现在靠技术赚溢价,反而加速了产业升级。更妙的是,那些搬到越南的中国企业,慢慢把当地变成了“中国车间”——越南 90% 的缝纫机、80% 的注塑机都是中国产,连工人培训体系都是广东师傅带过去的,表面上是“越南制造”,骨子里还是“中国配套”。 越南和印度的瓶颈也很明显。越南地方小,9000 万人口,土地成本这两年涨了 40%,用电还得靠中国输电线路支援;印度更麻烦,工会罢工三天两头搞,基建烂得像“露天厕所开会”,建厂审批能拖 18 个月,产业链配套差到连一颗螺丝钉都得进口。2024 年,越南制造业增速跌到 3.2%,印度手机产能刚追上中国 10%,就因为缺芯片闹停工。说白了,这俩地儿最多能接中国“淘汰的旧产能”,想取代“世界工厂”?好比小学生想替大学生考试,基础题能抄两道,难题直接抓瞎。 美国这招看似“温水煮青蛙”,实际是“给别人做嫁衣”。 中国借着产业转移,把低端产能甩到海外,自己专心啃高端硬骨头——2023 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速 9.8%,是传统制造业的 3 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产量全球第一,连特斯拉上海工厂都开始给欧洲出口 Model Y。而美国折腾了十年,制造业回流花了 2 万亿美元补贴,结果 GDP 占比才从 11% 涨到 13%,反倒是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突破连连,连美国自己的车企都开始从中国进口电池组件。美国想靠“分拆产业链”削弱中国,反而让中国借势完成了“腾笼换鸟”,等越南、印度反应过来,中国已经踩着他们的肩膀,摸到了高端制造的门槛。这局棋,美国看似步步紧逼,实则处处给中国铺路,最后怕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最佳助攻”。
反转太突然,巴铁重要城市受袭,第三方武装参战,印度不许挂国旗
【2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