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1毛都要去争取!”2024年,国产儿童罕见病“救命药”进医保,谈判人员将3块钱一片的药物,砍价到2.11元,药企咬牙同意了,还做出了保质保量的承诺,网友一句话道尽辛酸:曾有家长海外代购被起诉! 2024年10月28日,北京西直门某酒店会议室,国家医保局谈判组组长穆安娜面前摆着三个信封。 第一个信封里,装着国产氯巴占每片3元的市场售价; 第二个信封是药企第一轮报价2.43元; 第三个信封的封口处盖着红色公章——那是医保局测算的“生死线”。 “请企业代表确认规则。”穆安娜推了推金丝眼镜,“两次报价若未达到医保支付标准的115%,谈判终止。”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代表杜文涛的手指在西装裤上摩挲,玻璃幕墙外的秋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长安街,他想起千里之外实验室里正在分装的10万盒氯巴占。 药企代表杜文涛:“我们确实是想尽社会责任才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医保身份,很多患者根本买不到药。”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国产氯巴占上市一年,在目标医院的覆盖率不足20%,患者仍需跨省求药。 穆安娜的笔在报价单上轻点:“每天两片药,一年2000元,对农村家庭来说可能是半年收入。” 她调出PPT,屏幕上闪过河南患儿栋栋的病例——这个5岁男孩曾因癫痫发作抽搐十分钟,母亲李雅雅在病友群以每片50元的价格代购进口药,还差点因“走私毒品”被起诉。 时间倒回2017年,国家药监局将氯巴占列入短缺药品清单。 彼时国内患者只能通过海外代购,价格被炒到每片100元,更有人因邮寄药品被海关拦截。 安徽父亲胡阿弟的遭遇成为标志性事件:他为女儿代购氯巴占,却被以“贩毒罪”起诉,直到2023年法院才认定其构成非法经营罪但免于处罚。 2022年,国产氯巴占获批上市,但3元/片的价格仍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河南患儿栋栋的母亲李雅雅算了笔账:儿子每天两片药,一年2190元,加上其他治疗费用,几乎花光全家年收入。 更棘手的是,没有医保身份,药品无法进入基层医院,她每月都要带孩子去省级医院开药。 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 穆安娜提出“保供承诺”条款:“如果今天降价,明天断供,这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杜文涛的手机突然震动,董事长的语音留言传来:“同意2.11元,但必须保证全国医院铺货。” 当药企接受2.11元的最终报价时,穆安娜的笔尖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每片降价0.89元,全国20万癫痫患者每年可节省6500万元。 更重要的是,进入医保目录后,药品将通过集采进入基层医院,覆盖率有望从20%提升至80%。 这不是国家医保局第一次为“小群体”发声。 2021年,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70万元/针降至3万余元,创造了“灵魂砍价”的经典案例。 2024年,类似的故事在氯巴占谈判中重演:医保谈判组用“信封底价”机制确保公平,药企在社会责任与市场利益间寻找平衡,最终实现“患者-企业-医保”的三方共赢。 当李雅雅在河南省儿童医院拿到2.11元/片的氯巴占时,她发现药盒上印着新的医保编码。 药房窗口的电子屏显示,扣除报销后,她只需支付每片0.63元。 这个数字让她想起三年前在代购群里心惊胆战的日子,那时她总把药盒拆成零散药片,生怕被快递员发现。 这场持续半小时的谈判,将氯巴占价格精准切割到小数点后两位。 在民生领域,每一分钱都有重量。 当医保谈判专家为两毛九分钱锱铢必较时,他们称量的不仅是药品的价值,更是千万家庭的希望。 正如穆安娜在谈判结束时所说:“一片药也是大民生。” 在这个罕见病患者不足总人口0.05%的国度,国家用“一个都不能少”的坚持,书写着医疗保障的中国方案。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请理性浏览,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央视网,《“一片药也是大民生”走进2024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现场》
小区里有个姐姐,他的儿子谈了一个女朋友,领回家的时候已经怀孕了,这个姐姐一家人满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