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

小宇侃影视 2025-05-11 17:41:14

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冬日的北京,1979年的寒风穿窗而入,屋内却更显沉寂,于立群坐在书房中央,面前摊着一封纸张泛黄、边角卷翘的信,这封信出自她早逝的姐姐于立忱之手,字迹清晰却沉重,每一笔每一划仿佛都在颤抖着控诉,控诉那个她曾视为灵魂伴侣的男人,信的内容没有冗词赘句,却字字锥心,直到此刻,她才真正明白,姐姐的死,并非一场单纯的疾病悲剧,而是一场由爱情、背叛与沉默共同编织的深渊。   她的记忆回到了青年时期,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民国时代,姐妹二人生于广西贺县,祖上虽为清末书香门第,却在新旧更替之际几近散尽风光,于立忱是长姐,天赋过人,尤擅书法,性格沉稳;于立群则年幼活泼,热爱舞台,家境困顿时,正是于立忱靠着一手好字,在北平的街头写春联、抄碑帖贴补家用,资助妹妹完成学业,那是一段温情而艰难的岁月,姐妹情深,彼此依靠,一如同根而生的两枝青藤。   1934年,于立忱因肺疾获报社资助赴日治疗,彼时的郭沫若,正因政治原因滞留东京,暂居郊区,两人因文学结缘,于立忱敬仰郭的才华,视他为精神导师,而郭沫若也为她身上的才情与温婉气质所动,他们频繁书信往来,私下见面日渐频密,情感逐渐升温,然而,这段关系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下——郭已婚,且与日本贵族女子佐藤富子育有数子。   1936年冬,于立忱发现自己怀孕,在那个时代,未婚怀孕几乎等同于社会性死亡,她满心希望郭沫若能担当起责任,给予她一个归属,哪怕只是承认这段感情,然而,郭沫若的回应却是沉默和推诿,他担忧名誉、前途和现实压力,劝她终止妊娠,这一决定不仅摧毁了于立忱对爱情的最后幻想,也将她推向了人生的悬崖,她独自回国,先是悄然流产,后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下,选择在上海的寓所中自缢,年仅二十五岁,她的人生戛然而止。   这一切,于立群在当时并不知情,她只知道姐姐在旅居日本后因病去世,悲痛之下,她投身抗战文艺,成为上海明月歌舞剧社的一员,活跃于舞台与宣传之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郭沫若回国投身抗日宣传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与于立群相识。   那时的于立群年方二十,青春朝气,充满理想,郭沫若被她的活力吸引,也许更被她脸庞间那一丝与于立忱极为相似的神情所打动,两人迅速靠近,先是共事,随后同居,1939年正式成婚,从此,于立群退出舞台,成为郭沫若生活与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她不仅操持家务,抄写文稿,还生育六个孩子,堪称贤妻良母。   她曾以为,这段婚姻是命运对她的补偿,她愿意将一切奉献给这个家庭、这个男人——一个她深爱、也认为深爱她的丈夫,即便郭沫若的过往复杂,她也选择包容,她未曾追问他在日本的往事,也从未怀疑姐姐之死与他有任何瓜葛。   然而,这一切在1978年夏天戛然而止,郭沫若病逝后,于立群独自整理他的遗物,在一个不起眼的旧箱中,她发现了一叠用红绳捆起的信件,最上方的署名刺痛了她的眼——“立忱”,她颤抖着翻开信纸,字里行间的痛楚和愤恨扑面而来,姐姐在信中写道,她如何在异国他乡与郭沫若相识、相恋,如何怀上孩子,又如何被郭无情抛弃,最终走向自尽。   那一刻,于立群的世界崩塌了,她无法接受,自己一生深爱的男子,竟是姐姐悲剧的制造者,更无法承受的是,这段婚姻,这个家庭,竟是建立在姐姐的痛苦与死亡之上,她曾将郭沫若视为灵魂的依靠,如今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他愧疚之下的代偿,而她所珍视的爱情,不过是一个沉重秘密的遮羞布。   这场心理的崩溃并非一朝一夕,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她反复阅读姐姐的信件,回忆那些与郭沫若共度的时光,每一个细节都变得令人怀疑——他的沉默,他的回避,他对姐姐名字的闪躲,她终于明白,那些她曾以为是命运的巧合,原来只是郭沫若内心愧疚的投射。   1979年2月25日清晨,于立群在家中自缢身亡,她没有留下遗书,没有最后的辩白,只有一封封旧信和一段无法言说的沉痛过往,她的死如同姐姐的回声,仿佛命运冥冥中注定她们要以相似的方式结束生命,两段生命因为同一个男人,被撕裂、扼杀,最终归于沉默。

0 阅读:11
小宇侃影视

小宇侃影视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