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到宁化。在县招待所,孔俊彪对时任县武装部政委的周积源说道 :“我这次回宁化只住两天,我有位战友叫卢林根,和我同是城关角头街人。长征到达遵义时,卢林根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嘱托我,让我转告他家人,他是什么时候战死,死在什么地点。请帮我查一查卢林根家有没有后人,我要见他们。” 1912年生于宁化城关的孔俊彪,与同街坊的卢林根自小浸染革命火种,1930年朱毛红军进驻宁化时,两个少年在县衙前广场挤进人群,听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宣言,将革命火种埋进心田。 三明市党史资料显示,1933年宁化全县1.2万人参加红军,占当时总人口十分之一,孔、卢二人正是这"扩红模范县"的典型代表。 1934年10月开始的远征考验着这对同乡战友,在突破湘江封锁线的血战中,卢林根左腿被弹片击中,草鞋渗出的血迹从桂北绵延到黔北。 军事科学院《长征全史》记载,红八军团在此役后从万人锐减至千余,孔俊彪背着受伤战友穿越火线的场景,成为幸存者口述史中的经典画面,1935年1月遵义马头山的遭遇战,让这对生死兄弟迎来命运转折——卢林根腹部中弹陷入昏迷,部队被迫将他托付给当地农户。 "告诉阿母,儿没给她丢脸。"这是卢林根昏迷前最后的嘱托。孔俊彪将染血的绑腿布条塞进挎包,这个动作成为他五十年来反复出现的梦境。 而真实的历史远比想象更具戏剧性:被老乡用草药救活的卢林根,伤愈后沿赤水河寻找部队未果,历时两年徒步返回宁化,这段经历与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红军失散人员调查录》记载完全吻合。 当1984年的春风吹到闽西山区,72岁的孔俊彪带着中央军委特批的"寻亲令"回到故土,在宁化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调出的1933年《宁化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代名册》中,"卢林根"三字赫然在列。 更令人震撼的转折出现在连屋村——那位被村民唤作"老卢头"的放牛翁,正是档案记载"已牺牲"的卢林根本人。 两位古稀老人在县招待所的会面,重现了红色经典剧目的震撼场景:孔俊彪的将星肩章与卢林根的粗布衣衫相映,颤抖的双手交叠瞬间,五十年的时空裂缝轰然闭合。 卢林根从樟木箱底取出的物件,让在场者无不落泪:半截绑腿布上暗褐色的血渍,与孔俊彪珍藏的残片完美契合。 这场重逢推动民政部门启动特别认证程序,在查证卢林根1934年湘江战役负伤记录、1951年土地改革档案后,宁化县政府于1984年5月正式认定其红军身份,当卢林根颤抖着接过《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证明》时,窗外的映山红开得正艳,恰似1930年他们初见红军旗帜时的颜色。 历史总是充满微妙呼应,就在孔俊彪践行承诺的同时,千里之外的江西泰和县,另一位失散红军肖成佳正用《杜娘歌》唤回组织记忆,这些跨越时空的重逢,拼凑出中国革命史诗最温情的注脚——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统计显示,全国累计认定类似卢林根的红军失散人员达3279人。[浮云]
1984年3月,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到宁化。在县招待所,孔俊彪对时任县武装部政委的周
文史充点站
2025-05-11 20:23:11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