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成名后,有记者问张文顺:“您辅佐郭德纲成就了德云社,郭先生也大红大紫了,您却没有出名,心里会不会不平衡?” 2009年,北京一家殡仪馆内气氛凝重。德云社创始人之一,被郭德纲亲切称为"老张"的张文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郭德纲神情悲痛,下令德云社所有小剧场停演七天,放下狠话:"看谁死得过张文顺。"在追悼会现场,曾经退出德云社的徐德亮也出现了。当郭德纲看到曾经的师兄弟前来送别恩师,他握着徐德亮的手,声音哽咽地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他们共同的悲痛与缅怀。 如果时光倒回几年前,在一家不起眼的小茶馆里,我们会看到一位体面的中年男子坐在台下,正专注地看着台上那个略显笨拙的年轻相声演员。这位中年人正是张文顺,北京土生土长的"张公子",家里开着金铺的富家子弟。而台上那个让他频频点头的"小黑胖子",就是当时还籍籍无名的郭德纲。 "这小子有几把刷子。"张文顺心里暗想。作为曾经北京市曲艺团的大学长,虽然因为恋爱被开除,但张文顺对相声的热爱从未消减。当时的郭德纲已经两次闯荡京城未果,生活拮据,但他的表演却打动了这位成功的包工头。 某日,一位记者突然问张文顺:"您辅佐郭德纲成就了德云社,郭先生也大红大紫了,您却没有出名,心里会不会不平衡?"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功劳与名气不对等的假设,却忽略了张文顺投身相声复兴的初衷。 要理解张文顺的选择,需要回溯到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的艰难创办期。当时只有三个人: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他们要演满一场并不容易:郭德纲先说一段单口,接着与张文顺搭档说对口,然后李菁上台说快板书,郭德纲再来一段单口,最后三人一起说个群口相声。门票只卖二十元,却还要支付剧场租金和水电费,入不敷出是常态。 在这段艰难时期,只有郭德纲和张文顺是既出钱又出力。张文顺凭借自己在建筑装修行业积累的财富,默默支撑着这个他深爱的小剧场。他不仅是投资人,还亲自上台表演,与郭德纲搭档。这一切,都源于他骨子里对相声的热爱和"不想看着相声就此没落"的文化使命感。 "德文云社。"郭德纲曾提议以这个名字命名他们的相声组织,想在名称中各取一个字,让张文顺的姓名也能留在这个共同的事业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张文顺自己否决了这个提议。"德文云社太拗口,不好听,叫德云社比较顺口,更容易让人记住。"就这样,如今响彻全国的"德云社"三个字诞生了,而张文顺选择将自己的名字隐去,这一决定背后,是一位真正热爱艺术者的大气胸怀。 除了取名,张文顺对德云社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制定了门徒的辈分排序——"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套辈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也成为德云社传承体系的重要标志。这些看似简单的决定,却体现了张文顺对传统艺术传承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 在德云社逐渐成名的过程中,并非一路坦途。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徐德亮,原名徐亮,拜师张文顺后获得"德"字辈,本应与郭德纲同辈共事。然而,徐德亮却因待遇问题心生不满。当时在德云社,徐德亮每演一场只有150元,而郭德纲一场商演却能赚到7000元。这巨大的差距让徐德亮心理失衡,甚至在一次私下交谈中,他向张文顺提议两人合力"挤走"郭德纲,由师徒二人来经营德云社。 面对这一幼稚提议,张文顺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你不行,你没有郭德纲那几下子。"一语道破天机。这句直白的评价,展现了张文顺作为相声行家的独到眼光和公正立场。他清楚地知道,在相声技艺上,徐德亮与郭德纲相比确实是"天下地下之别"。 2008年,徐德亮与搭档王文林一起宣布退出德云社,成为德云社历史上第一批"退社艺人"。已经身患重病的张文顺对此极为生气,虽然身体虚弱得说话都很费劲,仍委托他人发表声明,不仅表示自己无力再教徐德亮,更明确指出徐德亮的"德"字是张文顺家谱上的排名,退出后只能叫回原名"徐亮"。这一决定展现了张文顺对相声传统和师徒关系的严肃态度。 后来的发展印证了张文顺的眼光。离开德云社的徐德亮在北大校庆上表演时,说到一半就被主持人赶下台,风光不再。事实证明,徐德亮确实错把平台当成了自己的本事,如同"一根草绳绑在大闸蟹上,才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钱,如果单单是一根草绳那就一文不值"。 张文顺虽是幕后英雄,却是德云社真正的灵魂人物之一。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在相声艺术的传承上有着清晰的视野。从北京金铺"张公子"到德云社元老的身份转变中,张文顺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和对商业价值的精准把握。他选择隐身于郭德纲的光环之后,却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传统相声的复兴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当记者问及是否对郭德纲成名而自己默默无闻感到不平衡时,张文顺的选择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传统艺术的复兴之路上,有人注定是璀璨的明星,有人则甘愿成为默默守望的灯塔。
一次,郭德纲和王惠做工资表,老郭暴跳如雷,气不打一处来:“这小子不听话,给他减工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