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蔡伟的地摊小贩写来的

如梦菲记 2025-05-14 15:45:15

1997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裘锡圭,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蔡伟的地摊小贩写来的,裘锡圭看完信后,大吃一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的一个春日,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裘锡圭在办公室收到一封信,信封普普通通,字迹工整,寄信人名叫蔡伟,职业是上海街头的地摊小贩。   裘锡圭打开信纸,读到蔡伟对自己论文中一个古文字词汇的解析,顿时愣住了,这个词汇他研究多年,始终没能彻底弄清含义,而蔡伟的信却条理清晰,引经据典,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裘锡圭反复读了几遍,确认信中的推论不仅有理有据,还展现出对古文献的深刻理解,他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地摊小贩怎会有如此学识?   蔡伟的背景并不显赫,他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工人,从小他对语文情有独钟,尤其是古文字,常常捧着字典琢磨字义,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   可惜他的学习偏科严重,数学和理科成绩拖了后腿,高考时与大学擦肩而过,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一家胶管厂做工人,生活单调,收入微薄。   后来工厂倒闭,他开始在街头摆摊,冬天卖炒货,夏天卖冰棍,风吹日晒,日子过得艰难,尽管如此,蔡伟对古文字的热情从未消退。   白天忙着生意,晚上就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古书,借来的文献舍不得还,就用笔一字一句抄下来,一本《尔雅》,他抄了整整二十天,手抄的笔记摞起来有半人高。   裘锡圭的惊讶并非源于对蔡伟职业的偏见,而是因为他在古文字领域浸淫多年,自认为已是专家,却被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摊贩点醒。   他坐在书桌前,翻开书架上的古籍,对照蔡伟的分析,发现每处引证都站得住脚,有些细节连他自己都未曾深究。   他意识到,蔡伟的才华远超普通自学者,出于好奇,也出于对人才的尊重,裘锡圭提笔给蔡伟回了信,表达了自己的认可,并询问他对古文字研究的想法。   这封回信成了两人联系的起点,蔡伟收到信时,正在街头摆摊,读到裘教授的鼓励,他激动得手微微发抖,从此,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蔡伟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裘锡圭则耐心回复,指出不足,推荐书目,渐渐地,裘锡圭了解到蔡伟的经历:因为买不起书,他常跑图书馆借阅。   因为没钱买电脑,他全靠手抄积累资料,尽管生活困苦,他从没想过放弃古文字,裘锡圭被蔡伟的韧劲打动,觉得这样的人才不该埋没在街头。   裘锡圭决定帮蔡伟一把,他联系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为蔡伟争取了一份临时编撰工作,这份工作不复杂,主要是整理古籍资料,但对蔡伟来说意义重大。   他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养家糊口,还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继续学习,蔡伟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埋头整理文献,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记下来,晚上回家查阅资料。   他的认真和悟性让同事们刮目相看,连一些博士生也开始向他请教,通过这份工作,蔡伟的才华逐渐显露,裘锡圭看在眼里,更加坚定了培养他的决心。   他鼓励蔡伟系统学习,准备考取研究生,蔡伟知道自己的基础薄弱,英语和数学是硬伤,但他没有退缩,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他买来旧教材,啃下厚厚的英语单词表,硬是把基础补了上来。   几年后,蔡伟成功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后来又继续攻读博士,他的努力让周围人叹服,导师裘锡圭也为他感到骄傲。   2009年,蔡伟以44岁的年纪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故事传开后,成了新闻热点,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经历,从地摊小贩到复旦博士,蔡伟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毕业后,他被贵州安顺学院聘为教授,专注于古文字研究和教学,他把自己摆摊时抄书的经历讲给学生听,告诉他们兴趣重要,但基础不能落下,他还常说,梦想不分年龄,只要肯努力,总有实现的一天。   蔡伟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热爱,也离不开裘锡圭的伯乐之眼,那封1997年的信,不仅是两人缘分的开始,也是一段传奇的开端。   裘锡圭没有因为蔡伟的身份而忽视他的才华,反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蔡伟则用行动回应了这份信任,从街头到学术殿堂,他走得踏实而坚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博士,他的故事太励志!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