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村民遭保安殴打获得300万元赔偿,事后却与儿子双双获刑,被判定犯寻衅滋事罪。不过,他们坚持不懈地上诉,最终重审判决无罪。然而,涉事企业不服判决,检察院也提起抗诉。这场充满波折的维权之路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
2018年,当他满怀归乡的喜悦踏上故土,眼前的荒芜却如寒冬的霜雪,瞬间冻结了他的笑容。曾经麦浪翻滚的肥沃耕地,如今杂草丛生;往日清冽甘甜的井水,变得浑浊泛黄。
他蹲在田埂上,指尖摩挲着干裂的土地,眼眶泛红——这片滋养他长大的土地,此刻正无声地哭诉着伤痛。家乡的模样刺痛着他的心,他深知,自己必须为这片土地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做点什么。
王长征骨子里有着一股执拗的劲儿,他坚信环境恶化的背后必有隐情。2019年8月,他掏出积攒多年的积蓄,毅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他整夜辗转难眠,心中既盼着是虚惊一场,又怕真相太过残酷。当检测报告上“地下水氟化物超标4.6倍,土壤中检出重金属”的字样映入眼帘时,他攥着报告的手微微颤抖,目光死死锁定在山东重山集团旗下铝业公司非法堆放赤泥的线索上。
那一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马不停蹄地将证据提交给上级环保部门,满心期待着正义的裁决。
然而,同年12月,当得知企业仅被罚款10万元,污染源头却依旧模糊不清时,他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失望与不甘如汹涌的潮水,将他淹没,但他咬了咬牙,转身继续和村民奔走投诉,他的脚步,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
2021年6月23日,注定是王长征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在陪同政府人员查看污染耕地时,他与山东重山集团的保安发生冲突。
混乱中,他被重重推倒在地,剧烈的疼痛从胸腔蔓延至全身。他蜷缩在地上,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脑海中却满是家乡被污染的土地和村民们无助的眼神。
即使左侧3 - 7根肋骨骨折、脑损伤带来钻心的疼痛,他躺在病床上,仍紧握着床头,喃喃自语:“我不能放弃,土地还在等我。”
一个月后,在多方协调下,山东重山集团与王长征签订300万元赔偿协议。签字时,他的手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
最终,他颤抖着签下名字,泪水滴落在协议书上——这不是胜利,而是他在现实面前无奈的妥协。 而这一赔偿协议,也成为后续争议的焦点。
检察院抗诉书指出,王长征以持续投诉为要挟,所索赔金额远超实际损失,存在利用环境问题谋取不当利益的嫌疑;
但支持王长征的声音也十分坚定,他们认为环保投诉本就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且赔偿是在官方多部门协调下达成,整个过程并无暴力威胁等违法证据,不应将正常维权与敲诈勒索混为一谈 。
命运的恶意并未就此停歇。2022年6月1日,王长征和儿子王策被以敲诈勒索立案,随后被抓捕归案。
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时,他望着头顶的天空,心中满是绝望与愤怒:“我为家乡做错了什么?” 2023年12月21日,一审判决下达,寻衅滋事罪的罪名和300万元违法所得的判定,如晴天霹雳,让他彻底崩溃。
他在法庭上泣不成声,满心都是委屈——自己一心守护家乡,为何却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
但王长征从未放弃对正义的追寻。他和儿子上诉的每一个日夜,都在翻阅厚厚的卷宗,寻找每一丝希望。
2024年4月17日,淄博市中院发回重审的消息传来,他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曾经被污染的土地,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这一次,是希望的泪水。
2025年4月18日,无罪判决的那一刻,他紧紧抱住儿子,两人痛哭流涕。阳光透过法庭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驱散了长久以来的阴霾。
然而,仅仅12天后,淄川区检察院的抗诉和涉事企业的不服判决,让王长征刚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锁。
他站在村口,望着远处的工厂,心中五味杂陈。这条维权之路,荆棘丛生,看不到尽头,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1、王长征父子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或敲诈勒索罪
寻衅滋事罪中的“强拿硬要”需具备“流氓动机”,敲诈勒索罪需证明“非法占有目的”。
重审法院认为,王长征取得款项是基于人身损害协商,无证据证明其主观有非法占有目的或实施胁迫行为。从法律角度看,判断犯罪需主客观相统一,若无法证明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不能认定犯罪。
2、关于赔偿协议的合法性
《民法典》规定,合同签订需双方自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王长征儿子称赔偿协议经公职人员协调,若情况属实,且无证据显示王长征父子胁迫企业,协议应具法律效力。但检察院认为协议是“花钱买安宁”,这涉及对协议签订背景和目的的不同解读。
3、关于检方抗诉的合理性
检察院有权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
检方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定性错误,有证据证明有罪而判无罪。但抗诉能否成功,取决于二审法院对证据和法律适用的审查。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素材来源于大风新闻202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