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这个皇帝,其实当得特别憋屈。当时的孙太后认定的第一人选其实不是朱祁钰,是襄王,只不过襄王自己不同意。并建议朝廷,立朱见深为太子,让朱祁钰为监国而不是登基。只是国势危急,朝臣都希望长君继位。襄王其实比朱祁钰更有资格继位,襄王是仁宗嫡子,重要是他有监国的经验,比朱祁钰这个庶出毛头小子更年富力强。 紫禁城的龙椅还没坐热,朱祁钰就发现满朝文武看他的眼神跟看临时工似的。孙太后隔三差五派人来敲打:“别忘了你这皇位是借的,早晚要还。”襄王朱瞻墡更绝,躲在襄阳装聋作哑,连谢恩奏折都让师爷代笔——生怕沾上点皇权味儿被雷劈。这事儿透着黑色幽默:正牌太子朱见深在襁褓里流口水,监国朱祁钰倒成了救火队长。 要说朱祁钰真没本事倒冤枉他了。北京城头扛着瓦剌铁骑的箭雨,硬是让于谦带着临时拼凑的民兵打赢了京城保卫战。可他刚喘口气,孙太后就催着接回被俘的哥哥朱祁镇,活像催租的地主婆。最扎心的是南宫那场戏——朱祁钰给哥哥送去的貂裘还没焐热,转头就砍光了南宫的树,生怕哥哥用树叶子写密信造反。 最讽刺的还在后头。夺门之变那晚,朱祁钰躺在病榻上咳血,听见宫墙外马蹄声如雷。太监哆嗦着说“太上皇打回来了”,他居然笑着连说三个“好”——不是认命,是早看透了这套皇家剧本。当初他哥被俘时满朝求他登基,如今他病重时满朝盼他咽气,龙椅转来转去就是个烫屁股的玩意儿。 细琢磨朱祁钰的悲剧,根子还在“名不正言不顺”四个字上。他就像个临时顶班的厨子,既要炒好菜又要防着主厨突然回来砸锅。孙太后拿他当备胎,文官拿他当盾牌,连亲娘吴贤妃都劝他“别太把皇位当真”。等到真被废成郕王,连口棺材都要用亲王规格,十三陵的门愣是没给他留条缝——生前当工具人,死后当透明人,惨得连野史都懒得编他的艳遇。
朱祁钰这个皇帝,其实当得特别憋屈。当时的孙太后认定的第一人选其实不是朱祁钰,是襄
摄影圣典
2025-05-15 06:20:1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