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于立忱死了,多年后,谢冰莹突然在台湾《联合报》发文,说郭沫若害了她,

玲珑说历史 2025-05-15 10:25:54

1937年,于立忱死了,多年后,谢冰莹突然在台湾《联合报》发文,说郭沫若害了她,这不是简单的旧账重提,而是一场迟来的控诉,还是一次彻底的反转?

曾经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如今成了“仇人”,她在文章里把郭沫若写成一个感情骗子,甚至说他“始乱终弃”。

可蹊跷的是,当年谢冰莹写的悼文却是一片温情,她这突然的“爆料”,让整个文坛炸了锅。

谢冰莹曾是个传奇,1920年代,她顶着“革命女兵”的名号闯入文坛,是《女兵自传》的作者,敢写敢说,敢上战场。

当年她参加北伐、奔赴前线,还组织战地服务团,她在文化圈里混得风生水起,郭沫若、鲁迅、丁玲这些人她都熟。

那时候,她和郭沫若也算是“同道中人”,可1948年她去了台湾,变了,从一个进步女性,变成了国民党的“文艺骨干”,入了“中国文艺协会”,开始和“反共文艺”站一队。

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来的,谢冰莹到台湾后,碰上的是整个文艺圈的整肃、封锁和审查。

她为了保命、保名、保地位,把以前的作品一股脑地烧了,还写信道歉,说自己以前太激进。

她甚至亲口否定当年的战友,比如郭沫若,说是她自愿的,其实更多是无奈。

那时她的丈夫贾伊箴,是个思想保守的老派文人,对她交旧友、写日记都反感,经常私下销毁她的信件,控制她的人际往来。

她在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下,越来越孤立,想要生存,她只能往权力靠近。

1984年,《联合报》上那篇名为《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文章一出,直接把郭沫若推上风口浪尖。

谢冰莹说,于立忱因为郭沫若怀孕堕胎,后来自杀,她说1937年于立忱在东京医院动完手术后,亲口对她哭诉,说郭沫若“始乱终弃”,拜托她转告妹妹于立群真相。

听起来很戏剧化,但问题来了:谢冰莹自己在1937年就发表过一篇悼文,名叫《痛心的回忆——悼立忱》,里面写的是,于立忱得肺病,再加上情绪抑郁,才走上了绝路,连“堕胎”这回事都没提过,这不是自相矛盾?

更荒唐的是她说自己1937年在东京探视于立忱,可据资料,谢冰莹1935年就离开了日本,那时已经回国了。

而且,于立忱当时动的根本不是堕胎手术,是阑尾炎,她本来身体就差,医生都建议住院休养,可她偏不听,非要赶回国内工作,最后身心崩溃,才选择自杀。这些都有资料记载,谢冰莹晚年的说法漏洞百出。

还有一点值得怀疑。谢冰莹说,于立忱拜托她把真相告诉妹妹于立群,可几十年过去,于立群从没提起过这件事。

谢冰莹也从来没履行她所谓的“承诺”,要说她良心发现,为何不早点说?偏偏等郭沫若去世五年,于立群也死了,她才抖出这些“秘密”,到底是为谁喊冤?

谢冰莹的矛头不止一次指向郭家,她还说,于立群1979年自杀,是因为发现郭沫若生前藏着“惊人秘密”,羞愤自尽。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郭沫若和于立群婚后几十年,一直感情稳定,两人一块搞抗战、搞文化建设,直到郭沫若去世。

即便于立群自杀,那也发生在丈夫去世多年之后,是她整理遗物时的抑郁,不是什么“秘密”,谢冰莹的说法,完全像是为了制造话题、挑动情绪。

除了攻击郭家,谢冰莹晚年还和苏雪林联合整人,1963年,年轻作家郭良蕙写了一本小说《心锁》,描写少女的成长和困惑。

谢冰莹和苏雪林却说这本书“诲淫诲盗”,推动台湾文艺协会把这本书禁了,还把郭良蕙踢出协会。

这场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开始怀疑,这些所谓的“文坛长辈”,是不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在搞权力斗争。

很多人觉得谢冰莹变了,变得太彻底了,年轻时她是个敢闯敢拼的女兵,说话带火,写作直白,和旧社会斗个你死我活。

可到了台湾,她变得谨慎、保守,甚至攻击老朋友来换取安全感,这种转变不是孤例。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许多曾经的进步作家,为了在新环境中活下去,不得不删稿、毁信,甚至作伪证。

谢冰莹可能也是其中一员,只不过她的变化太激烈,太高调,结果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晚年的谢冰莹,时常在文章里用极端语言攻击别人,但她的写作风格却变得保守呆板,充满教训和说教。

她再也写不出当年《女兵自传》那种痛快、赤诚的句子了,曾经的锋芒,被时间和现实磨平了。

很多人说她“晚节不保”,但也有人觉得,她不过是被时代抛弃的人,用最后的力气抓住一点存在感,可惜她抓错了方向,把仇恨当成武器,结果反而伤了自己。

不管谢冰莹动机如何,她晚年的那些“控诉”,缺乏证据,也经不起推敲,郭沫若不是没有争议,但谢冰莹的说法太离谱,让人很难信服。

她把自己的个人恩怨、情绪不满,和政治立场搅在一起,结果不仅没有赢得理解,反而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她的转变,是不是出于真诚。

晚年的她,或许只是想让世人记得她,但她选择的方式,让人唏嘘。

0 阅读:22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