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专家拿15倍放大镜,检查一幅2米长的无名氏古画,突然,他在画右侧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5-15 10:34:33

1962年,一位专家拿15倍放大镜,检查一幅2米长的无名氏古画,突然,他在画右侧树干上,隐约发现8个特别秀珍的小字!仔细一看后激动大喊:“这幅画的名字,我们叫错了近千年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间研究室里,一位长期从事书画鉴定的专家在一次例行鉴赏工作中,拿出放大镜检查一幅长约两米的古画,这幅画名为《双喜图》,常年被归入“宋人无款小品”类展品之中。 它的画面是两只喜鹊栖于老树枝头,树下蹲着一只兔子,色彩沉稳,构图简练,一直没有引起太多注意,那天专家将15倍放大镜慢慢移到画面右侧,突然在一段褐色的树干阴影处,看到一些细如蚊脚的笔画。 他屏住呼吸,借助光线再看一遍,认出那是八个小字——“嘉祐辛丑年崔白笔”,他整个人激动得站了起来,重复确认后,几乎喊出了声。 这个发现意味着,这幅画并非无名小品,而是出自北宋著名画家崔白之手,而且绘于1061年。 崔白是北宋仁宗年间的宫廷画师,以花鸟见长,喜画山禽走兽,画风清朗,尤善写意传神,他的人生并不张扬,作品虽多,却常避署名。 这一回他选择将落款藏于画中不起眼的位置,显然是有所顾虑,题款被发现后,学术界迅速展开研究,开始重新审视这幅作品的意义,按画面内容来看,两只喜鹊本象征喜事,兔子则常见于古画中寓意多子多福。 但这幅画并无喜气氛围,喜鹊张口鸣叫,兔子蜷缩低头,氛围压抑,加之作者身份的揭示,有专家开始追溯这幅画与当时宫廷生活的关联。 有研究者指出,1061年是北宋仁宗晚期,当时宫廷确有一段不甚光彩的往事,仁宗在得知自己亲生母亲并非章献太后后,对母族李氏产生了强烈的补偿心理。 他将长女福康公主嫁给了李家的李玮,即公主的表叔,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勉强,李玮虽为贵族出身,但才学平庸,性情浮躁。 福康天性聪慧,生长在受宠的环境中,嫁入李家后备受冷落,夫妻关系迅速恶化。 据记载,她身边的宦官梁怀吉常陪伴左右,成为她唯一可以倾诉心事的人,这层关系后来引发了一系列宫中流言,也导致福康与婆家矛盾日深。 据第一篇资料记载,福康曾多次尝试以死抗争,甚至有过发狂之举,仁宗迫于朝臣与舆论压力,最终准许她与李玮和离,不久后,出于权力与声望的平衡考虑,两人又被迫复合。 福康公主在这场反复的婚姻折磨中,最终郁郁而终,崔白作为宫廷画师,有机会接触这段事件的始末。 作为一位善于将情感寄托于画面的艺术家,他显然将对福康命运的感慨融入到画中,但因为此画直指皇家私事,又带有指代与讽喻,他才选择隐去署名。 画名《双喜图》看似热闹,实则内藏深意,有人指出,画中的双喜并非真正的“喜”,而是“喜上加悲”的暗喻。 两只喜鹊分别象征福康与梁怀吉,兔子则象征公主被迫嫁的李玮,三者构成一个封闭压抑的画面,反映的正是这场情感与制度双重夹击下的婚姻悲剧。 这幅画经此一事后,被重新命名为《崔白双喜图》,不仅画作价值大涨,更引发了学术界对古代艺术品署名机制的反思。 同时,福康的故事也因这幅画而得以重新被社会所认识,她既是皇家女性的缩影,也是不合理制度牺牲下的一位无声控诉者。 艺术并非总为歌功颂德而作,它有时也是记录现实的利刃,《双喜图》沉寂多年,终于在一位专家手中“开口说话”。 这一次,不是凭借色彩和笔墨,而是靠着八个细小字迹,把一个女子的命运与一个朝代的沉重联系了起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双喜图

0 阅读:23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