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11年,19岁的过郭沫若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封家书。 信中,母亲说她给郭沫若说了一门亲事。 那个年代,正处于新旧礼制碰撞的时期。 郭沫若又是受过教育的人,因此,他对这种包办婚姻非常不情愿。 但是,信中“门当户对、长得好、读过书”等字眼,还是让郭沫若对这位没见过的女子产生了兴趣。 因此,他答应了这门婚事。 1912年,郭沫若按照母亲的吩咐,回到家中成亲。 郭府门外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围在道路两边凑热闹。 然而,当新娘子从大红花轿中走出来的时候,郭沫若的表情瞬间僵硬起来。 那是一双缠过足的小脚。 在他眼中,缠足就是一种陋习。 但是,他很快就安慰自己,如果新娘子长得好看,那他可以接受这双脚。 一系列流程下来之后,终于到了洞房环节。 郭沫若满心期待地揭开了新娘子的红盖头。 然而,盖头下的那张脸却让他夸不出来。 新娘子长得非常普通,和“好看”两字一点都不沾边。 郭沫若无法接受,转身就想出去。 张琼华急忙拉住他苦苦哀求,希望他最起码给自己一个孩子。 但是,郭沫若理都没理她,直接甩手离开。 新婚之夜,新娘子独守空房。 之后的几天,郭沫若也没有和张琼华圆房,甚至都不愿意多看她一眼。 不过,为了“孝道”,他还是跟着张琼华一起去了她父母家中“回门”。 在他的作品中,他说这一天是“熬过了烟雾缭绕的回门一日”。 回家之后,郭沫若得知,杨姓保安团与郭家参与的保卫团发生了冲突。 这给了他逃离的借口。 他和保安团一起,租船下城。 家里人都没想到,郭沫若竟然只呆了这么短短几天。 但是对于郭沫若来说,和张琼华在一起的每一秒都让他觉得十分难熬。 就这样,他离开了家。 张琼华也没想到,这一别竟然就是27年。 1914年,在大哥的资助下,郭沫若去了日本留学。 尽管郭沫若不愿意多看张琼华一眼,但是张琼华却始终尽着一个儿媳妇的本分。 她勤俭持家,将公婆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孝敬。 郭父郭母对她十分满意。 他们也曾经劝过郭沫若,但是他根本不听。 在郭沫若去日本的前两年,张琼华会给他写信,告诉他家中两位老人的情况。 但是,郭沫若给家里的信中,却鲜少提到张琼华。 1916年,郭沫若认识了一位叫做佐藤富子的日本女人,并为其取名为安娜。 为了和郭沫若在一起,安娜不惜和家里人断绝了关系。 从1916年到1937年,安娜陪郭沫若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她还给郭沫若生下了5个孩子。 对于婚姻问题,郭橙坞曾经给郭沫若提出了两种方案。 要么和张琼华离婚,要么让两位妻子共处一室。 但是,郭沫若既不愿意离婚,又不愿意让两人住在一起。 他说: “离掉张氏,我的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 “不新不旧,只好这么过下去。” 因为郭沫若的犹豫不决,张琼华的一生都被耽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沫若抛下安娜和孩子,回到了国内。 安娜在日本顶着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艰难将孩子抚养长大。 1939年,郭沫若的父亲病重,这才回了家。 时隔27年,张琼华再一次见到了丈夫。 看着面容憔悴的张琼华,郭沫若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表达歉意。 之后,他再次离家。 他又有过好几个女人,但是却唯独不肯放过张琼华。 张琼华在郭沫若家中守了68年活寡,无儿无女。 1980年,张琼华去世,到死都没有解除和郭沫若的夫妻关系。 郭沫若用一段婚姻,束缚了张琼华的一生。 这样的人,也难怪会被鲁迅骂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紫韵流香梦幽情
2025-05-15 10:53: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