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阎锡山的侍从秘书李蓼源被从办公室带走,上车后直接开到荒郊,在那

戴梦维微微 2025-05-15 13:29:37

1945年10月,阎锡山的侍从秘书李蓼源被从办公室带走,上车后直接开到荒郊,在那里,他的墓坑已经挖好。这时候,负责处决他的政卫师长犹豫了,才20岁,看着挺不错的年轻人,杀了他,可是连口供都没有啊…… 山西王阎锡山正忙于收拾战后局势,内外忧患交织之际,他决心通过整理自己的言论与著作,以确立政治权威,稳固政权。 他命秘书处筹备出版一部文集,以“阎公言行录”的名义面世。 文集编辑工作由其侍从秘书李蓼源统筹,一个年轻儒雅、才思敏捷的知识分子,深得阎锡山赏识。 李蓼源出身书香门第,国立北平大学肄业,后因战乱辗转山西,被阎锡山延为幕僚。 他秉笔直书,擅长文字修饰,在秘书处里如鱼得水。 这次编纂“阎公言行录”,他兢兢业业,日夜不休,誓以一部经典之作呈现阎氏治政理念。 某个深夜,李蓼源在办公室熬夜校稿,酒意上头,思绪纷乱,看到阎锡山有关民主制度的发言记录,心有所感,随手在旁边纸页上写下几句议论: “若言政治,实贵为民;若求天下,须主公道。吾观近年,共产党之主张,虽多激进,然其为民爱民、张民主、公道之志,颇有可取之处。” 他写得随意,笔迹潦草,原本打算第二天醒来便撕毁。 却不料,他的助理刘静无意中将这页纸一并归入文稿中,送往印刷室排版试印。 不出三日,这份样稿便送到了阎锡山的书桌上。 阎锡山翻阅文稿时,猛然读到这段话,顿时怒不可遏。 “好一个李蓼源!居然称颂共产党?为民爱民?张民主、公道?这是要给我造反吗?” 他猛拍桌子,雷霆大发,立刻召集政卫师,命令将李蓼源就地拿下。 特务大队如狼似虎冲进秘书处,将李蓼源从办公室带走,押上军车,直奔城郊。 那一日阴云密布,寒风刺骨,郊外荒野间,泥土尚新,一处墓坑赫然在目。 政卫师长贾宣宗站在车旁,脸色复杂。 他与李蓼源交情颇深,曾多次在晚宴中谈文论文,彼此敬重,他望着李蓼源那张尚带稚气的面孔,心中翻涌难安。 “我说……你知不知道你到底写了什么?”贾宣宗低声问。 李蓼源神情茫然,直到被押上车他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我……写了什么?” 贾宣宗冷冷甩出试印样稿,李蓼源接过,一眼便看到了那段随笔。 他脸色骤变,整个人像是跌入冰窟。 “这是我酒后胡写的……并未打算印出……是我疏忽,是我之错。” 贾宣宗叹了口气:“现在说这个,晚了。司令长官认定你是内奸,这墓坑……就是为你准备的。” 士兵持枪站在旁边,随时准备执行命令,贾宣宗缓步走到一旁,低头沉思良久。 “我做不到,”他终究开口,“杀一个人,连个像样的口供都没有,这不是审判,是屠杀。” 他决定先行通知阎锡山,试图争取一线生机,但就在他尚未返府之前,特务大队却已悍然将李蓼源带走,关入军统审讯所,施以拷问。 李蓼源死咬一口:“并无异心,纯属笔误。”再无一句废话。 拷问持续三天三夜,终未撬开他半句“通共”的实据。 阎锡山怒火中烧,认定是审讯不力,亲自下令:“再不用刑,便将他活埋了事。” 事态愈演愈烈,救援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就在此时,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出面相救——阎锡山的堂妹。 女子在家族中颇有威望,曾在太原红十字会任职,深得阎锡山敬重,她听闻风声后,连夜赶赴军府,亲自登门求见阎锡山。 “兄长,”她沉声道,“李蓼源是你亲手提拔的少年英才,如今未审先判,只因几句纸上文字,便要他送命,这岂不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阎锡山沉默良久,手指摩挲着茶杯,“你以为我真愿杀他?可如今风声紧,谣言四起,我若不铁腕,如何震慑内外?” “可你若杀错了人,这一部‘言行录’,还要不要出版?文人望你如神,如今你却杀一书生为警,岂非自毁长城?” 最终,阎锡山缓缓放下茶杯,长叹一声:“好罢,我便听你一回。但此事不许再提。他从此逐出秘书处,永不录用。” 李蓼源就此保住一条性命,之后被共产党派人救走。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蓼源

0 阅读:0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