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孙中山向发妻卢慕贞正式提出离婚,48岁的卢慕贞不哭不闹,只在信中回复了一个:“可”,没曾想,就是这一个字,她在孙中山心中重如泰山。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做过鞋匠,家境靠兄长孙眉在檀香山打拼才好转。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来跟着母亲跑澳门,接触了不少新鲜事物。1878年,他12岁时去了檀香山读书,接受西式教育,1883年回国后在香港学医,1892年毕业。学医期间,他就对清朝不满,和朋友聊着聊着就有了革命的想法。1894年,他搞了个兴中会,从此一头扎进推翻清朝的事业里。 卢慕贞比孙中山小一岁,1867年出生在香山县一个不算穷的家庭,父亲在檀香山做生意发了点财。她没读过什么书,从小裹脚,会做针线活儿,对爹妈特别孝顺,是个典型的传统女人。1885年,孙中山19岁,卢慕贞18岁,两人奉父母之命结了婚,媒人是孙眉。婚后她生了三个孩子:1891年的孙科,1894年的孙娫,1896年的孙婉。孙中山忙着革命,常年不着家,卢慕贞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伺候公婆。后来革命搞得风风火火,她带着一家老小躲去檀香山,1907年又搬到香港九龙,1910年在槟城和孙中山聚了聚。她没啥文化,也不懂政治,但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家撑了起来。 孙中山呢,革命越干越大,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跑路,卢慕贞跟着受了不少罪。夫妻俩聚少离多,感情也淡了。他在外头认识了陈粹芬,1891年开始一起搭档革命,后来又认识了宋庆龄。卢慕贞呢,就默默在后方扛着,把孩子养大,让孙中山没啥后顾之忧。 到了1915年,孙中山49岁,正在日本东京忙着反袁世凯。那时候二次革命刚失败,他重组了个中华革命党,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就在这节骨眼上,他跟宋庆龄看对了眼。宋庆龄才21岁,年轻漂亮,又懂英文,帮孙中山干了不少活儿,两人因为革命理念越走越近。孙中山信奉一夫一妻,反对纳妾,觉得自己跟卢慕贞这么多年感情早就没了,不如放手,于是下决心离婚。 那年3月,他给卢慕贞写了封信,派人送到了澳门她住的地方。信里直截了当说了想离婚的事,还提了宋庆龄。卢慕贞接到信后,没大吵大闹,也没哭天抢地,就在信上写了个“可”字。她跟送信的人说,自己没啥学问,也帮不上孙中山,宋庆龄能干,能帮他,她没意见。这态度平静得让人有点意外,但细想想,又挺符合她一贯的性子。她从结婚那天起,就没想着跟孙中山争什么,总是默默支持他,哪怕自己日子过得再苦。 9月,卢慕贞还特意跑了一趟东京,跟孙中山当面谈离婚的事。有些革命党人觉得这事儿不妥,劝孙中山别离,可卢慕贞态度很坚定,说孙中山为了革命太累了,她愿意成全。9月23日,离婚手续办完,她没多留,从横滨回了澳门。没过多久,10月25日,孙中山就在东京跟宋庆龄结了婚,婚礼简单得很,就几个亲近的人在场。卢慕贞听说后,还写了信祝贺,没一点怨气。 这事儿说起来,孙中山对卢慕贞多少有点愧疚。毕竟她跟了他30年,吃了那么多苦,他却为了新感情把她甩了。卢慕贞那个“可”字,表面上看是大度,其实是她对孙中山事业的支持,也是对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了断。这个字虽小,分量却不轻,难怪孙中山一辈子都放不下来。 离婚后,卢慕贞回了澳门,住进孙家的老宅子,日子过得挺低调。她信了基督教,喜欢做点慈善,偶尔跟街坊聊聊天。两个女儿孙娫和孙婉跟着她,儿子孙科大了,常来看她。她跟宋庆龄处得不错,还让孙科把宋庆龄当长辈敬着。孙中山也没忘了她,1915到1916年间给她写了六封信,管她叫“科母”,聊聊家里的开销和老家的事,还寄了点钱过去。1925年孙中山去世,她写了悼文,说他是个好人,自己不后悔跟他一场。1952年,她85岁,在澳门去世,2005年墓地搬回了广东中山。 宋庆龄呢,嫁给孙中山后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一起干革命。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她没停下来,继续搞政治,后来在国内地位很高。1981年,她88岁,在北京去世。陈粹芬比宋庆龄早认识孙中山,1891年就跟他跑革命,后来慢慢退居幕后,1912年后住在澳门和中山石岐,1947年去世,78岁。她没正式名分,但孙家后来把她记进了家谱,算是个妾,葬在翠亨村的孙氏祖坟里。 这三个女人,路子不一样,但都跟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绑在一起。卢慕贞是默默付出的老派女人,宋庆龄是跟他并肩作战的革命者,陈粹芬是早期陪他吃苦的伙伴。她们的结局,也算是各有各的归宿吧。 卢慕贞一个“可”字,放下30年婚姻,成全了孙中山,也让自己成了历史里的传奇。这背后是牺牲,还是智慧?孙中山心里那座“泰山”,到底是愧疚还是敬意?大家觉得她这步棋走得值不值?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吧!
1915年,孙中山向发妻卢慕贞正式提出离婚,48岁的卢慕贞不哭不闹,只在信中回复
成双影夜色
2025-05-15 21:35: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