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留美博士王晓晔身体不适,前往医院看病,不料医院拼尽全力,却越治越严重

墨色流年深 2025-05-16 04:51:13

2011年,留美博士王晓晔身体不适,前往医院看病,不料医院拼尽全力,却越治越严重,这一检查,结果令人震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初冬,新泽西州的一家医院急诊科,迎来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华人男性,他高烧不退、四肢乏力、脱发严重,症状杂糅得让医生一时难以判断,在美国冬季高发的流感季节,这样的病例并不罕见,于是,医护人员按照流感治疗流程为他开了药,并安排住院观察,但几天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急转直下,患者开始神志模糊,肝功能指标快速恶化,随后陷入昏迷,十二天后,凌晨时分,心跳停止,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这位名叫王晓晔的病人,体内铊含量高达正常值的五千多倍,铊,一种剧毒金属元素,常见于特定化学实验室中,极少出现在民间,它无色、无味,极易混入食物或饮品中,且中毒症状易与普通感冒混淆,极具隐蔽性,一时间,医疗事件演变为刑事案件,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介入,跨州刑侦档案悄然开启。 案情的焦点迅速落到了王晓晔的前妻李天乐身上,她是纽约一家知名制药公司的化学研究员,拥有博士学位,掌握多种高危试剂的使用权限,调查发现,案发前不久,她曾违规提取铊溶液,并试图伪造主管签名,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她工作的实验室里,警方还查获了一批最近网购的实验手套和密封容器,订单地址正是她的办公地点,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意外中毒,而是一次精心策划、动机明确的投毒谋杀。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除了其罕见的作案手法,更因为涉案双方皆为华人社会中的“天之骄子”,王晓晔出身河南农村,自幼聪慧过人,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更别说考入了清华大学生物系,他的大学时代以勤奋和沉静著称,毕业后赴美留学,在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最终成为一名副教授,他的学术研究被多家国际期刊收录,前途一片光明。 而李天乐则成长于北京城区,家境优渥,自小成绩拔尖,她以高考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化学系,是当时备受瞩目的女性科研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她与王晓晔相识,两人因课题合作频繁接触,逐渐发展为恋人,被同侪称为“理工情侣模范”,2001年,他们一同赴美深造,分别在布法罗大学和普林斯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两人在纽约登记结婚,婚礼虽简洁,却被学界朋友圈视为才子佳人的典范。 最初的几年,他们的确过得清贫但充满希望,租住在狭小的公寓中,一边攻读学业,一边兼职维生,日子虽苦,却彼此支撑,博士毕业后,王晓晔进入高校任教,而李天乐则入职药企,从事新药研发,两人事业逐步步入正轨,在新泽西购置了房产,生活趋于稳定,然而,婚姻并未因此而牢固,外界看来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渐渐积累的情感裂缝。 矛盾的导火索并非一时爆发,而是在日常的摩擦中逐渐累积,李天乐选择继续全职工作,而王晓晔则倾向于传统角色分工,希望妻子能多承担家庭责任,李天乐的不妥协,被王晓晔视作冷漠;而王的态度,在李看来则是对女性价值的不尊重,两人之间的争执逐渐升级,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在2010年秋天提出离婚,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已办理离婚手续,两人仍继续合住在原有的房子里,对外宣称是经济原因,实则是情感纠葛未曾真正理清。 就在这段关系名存实亡的时期,王晓晔开始频繁带异性回家,甚至深夜出入不断,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前妻的无声挑衅,或是情感报复,而对于仍对这段婚姻抱有一丝幻想的李天乐而言,却无异于情绪的致命打击,在这种压抑、愤懑与羞辱交织的情绪下,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她开始上网搜索“铊中毒症状”“致死剂量”“解毒方式”等关键词,警方统计在投毒前两周,她相关搜索高达80余次。 所有证据最终汇聚至一点:这是一场由情感失控与心理崩溃引发的谋杀,2013年,李天乐被控一级谋杀罪,她的律师试图为其辩护,援引“暂时性精神失常”作为减罪理由,然而,陪审团在审阅了她的搜索记录、实验室取毒流程伪造、网购手套等环节后,判定这是一次有预谋、计划周密的投毒行为,最终,李天乐被判终身监禁,需服刑至少62年方可申请假释。 这场命案震动的不仅是华人圈,更在主流社会引起广泛讨论,《纽约时报》以“试管中的复仇”为题报道此案,评论指出这不仅是一次刑事案件,更是一次文化与心理的双重悲剧,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也派人旁听了庭审,案件的复杂程度、受害家庭的悲痛,在社区中引发了长久的共鸣。 信息来源:新京报2013年7月11日——《美国华裔女子铊毒杀夫被判谋杀 其母坚称无罪》

0 阅读:0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