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军少将陈中柱被日军砍下头颅后,王志芳带着6岁的幼女来到日军军营:“

闻史忆今阁 2025-05-16 05:27:38

1941年,国军少将陈中柱被日军砍下头颅后,王志芳带着6岁的幼女来到日军军营:“我是陈中柱的妻子,来取回丈夫的头颅!” 1941年的夏天,泰州日军司令部内气氛凝重。一位身怀六月身孕的中国妇女,牵着一个仅有6岁的小女孩,毅然穿过重重岗哨,来到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她就是王志芳,国民党第四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的妻子。 "我是陈中柱将军的夫人!我来要我丈夫的人头!"王志芳的声音在司令部内回荡,她的目光坚定地盯着面前的日军司令南部襄吉。 此时的王志芳心中满是悲痛。就在几天前,她亲眼目睹了丈夫在蚌蜒河畔的武家泽与日军的最后战斗。那天是1941年6月7日,陈中柱的部队被日军重重包围,在让卫士杨凤高护送妻女撤离后,他选择留下来断后。王志芳在船上远远地看着丈夫身中六弹倒下,年仅35岁的陈中柱将军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战斗结束后,王志芳冒险回到了战场,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找到了丈夫的遗体。但让她震惊的是,打开棺材时,丈夫的头颅已经不见了。原来,日军为了证明击毙了这位让他们头疼的少将,砍下了他的头颅带回去邀功。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的南京富家小姐会有如此大的勇气?回想八年前,1933年,17岁的王志芳与在国民政府中央大学担任军事教官的陈中柱相识相爱。尽管门不当户不对——陈中柱出身贫寒,比她大9岁,且作为军人要经常调动,但王志芳仍然嫁给了他。结婚后,她从锦衣玉食的生活转变为军人妻子的颠沛流离,但她从未后悔。 现在,她站在日军司令部中,远远看见丈夫的头颅被泡在一个大口瓶的药水里。四周满是持刀的日本兵,但王志芳毫无惧色。南部襄吉没想到这位中国女子真有如此胆量,他通过翻译询问陈中柱是否只有这一位妻子,得到肯定答复后,对王志芳也生出了几分敬意。 "我要带走丈夫的头颅,否则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王志芳的声音掷地有声。这句话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南部襄吉。这不仅是一位妻子对丈夫的忠诚,更是一个中国女子面对侵略者的不屈与勇敢。 南部襄吉被她的勇气所折服,最终双手捧着装有陈中柱将军头颅的木盒交到了王志芳手上。 当天晚上,王志芳强忍悲痛,亲手缝合了丈夫陈中柱的尸身。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她将丈夫的遗体安葬在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的第十根电线杆旁。站在新填的坟堆前,她抚摸着隆起的腹部,默默向丈夫许下承诺,要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 回想起牺牲前的那一刻,陈中柱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仍在耳边回响:"将来孩子生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给他取名为陈志,让他继承父志……"这句嘱托成为了她此后漫长岁月里坚持下去的动力。 1941年10月,在陈中柱牺牲三个月后,王志芳生下了一个儿子,按照丈夫的遗愿给他取名为陈志。此时的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追授陈中柱将军中将军衔,并对王志芳的英勇行为进行了表彰。政府还出资在南京修建了"中柱中学"以资纪念。但由于当时物价飞涨,拨款很快只够建一栋楼房,这栋楼房也被拨给了王志芳一家居住。 就这样,王志芳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南京定居下来。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她仍然用心教导子女,经常给他们讲述陈中柱的事迹,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为国建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志芳看到国家终于和平了,心中既欣慰又感慨。她没有向人民政府提任何要求,只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度过余生。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5岁的大女儿陈璞毅然决定报名参军,要去保家卫国。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保家卫国!"这是陈璞报名时留下的话。尽管征兵处因为她年龄太小而犹豫,但陈璞态度坚决。当工作人员了解到她是抗日英雄陈中柱将军的女儿后,也很受感动,最终破例接收了她。 经过军校学习后,陈璞被分配到了新疆军区运输部,在那里一干就是30多年。她用实际行动传承了父亲的爱国精神,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 1962年,王志芳随二女儿移居澳大利亚。尽管远离祖国,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终生未再嫁。2016年,已是百岁高龄的王志芳还曾回国为丈夫扫墓,表达她永不磨灭的思念之情。

0 阅读: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