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拒绝投降,吞鸦片自杀。他死后,朝廷并未放过他。光绪帝下令抄没他的家产,使其穿着囚服入棺,并将其棺材涂黑,用三根铁链锁住,不能入土为安。
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不愿意向日军投降,选择吞食鸦片自杀。 然而,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在死后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皇帝没有给他表彰、没有安排好他的身后事,反而是将北洋水师覆灭的罪责全部推到了丁汝昌身上。 就这样,丁汝昌从一个忠臣,变成了一个罪人。 他的棺材被涂成黑色,用三道铁链捆绑,送回了老家。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但是,在皇帝的命令下,当地官员看管着他的棺材,不允许下葬。 丁汝昌的后人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罪臣家属,被迫流亡各处。 丁汝昌背负骂名十几年,直到1910年,在载洵、萨镇冰等人的据理力争下,丁汝昌才终于得到平反。 他的遗体也终于得以入土,长眠在了安徽无为的山冈上。 讽刺的是,此时丁汝昌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大清王朝,也即将走向覆灭。 或许,从将一个重臣抹黑成罪犯的那一刻起,腐败的清朝就已经注定会有如今的结局。 关于丁汝昌的生平,史书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 不过关于他的童年,最普遍的说法是,他是安徽人,以务农为生,家里非常贫困。 幼年时期, 丁汝昌曾上过三年私塾,后来就靠着帮人放羊、放鸭,还当过豆腐店的学徒。 至于他的从军之路,有史书说他是先加入太平军,又投降加入湘军,最后安顿在了淮军。 不过很多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丁汝昌在太平军和湘军中的事情。 或许是他并无在其中建功立业,也或许是记载有误。 但不管怎么说,可以确定的是,丁汝昌确实是在加入淮军之后,才逐渐开始发迹。 当年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并支援上海。 丁汝昌作为安徽人,自然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他跟着李鸿章去了上海,并受到了刘铭传的赏识。 自此之后,他的官职一路上升。 从参将、到副将、后来又被授为总兵。 自此,丁汝昌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逐渐进入了军队的核心。 不过在1874年,丁汝昌却突然辞掉所有官职返乡。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清政府为了节省军饷,于是决定裁军。 这把刀“砍”到了丁汝昌头上。 刘铭传要裁去丁汝昌的马队3营,但是丁汝昌不同意,直接和刘铭传大吵一架。 刘铭传毕竟比他官大一些,因此丁汝昌害怕被报复,只能选择辞官。 虽说丁汝昌回乡种田,但是心里还一直想着军队。 当时,李鸿章奉命组建北洋海军,丁汝昌知道之后,就前往天津去投靠他。 虽说丁汝昌已经居家数年,但是李鸿章也知道他的才能,于是就让他加入海军队伍。 但丁汝昌毕竟之前一直待在陆军,于是李鸿章就让他去英国学习海军的相关知识。 有趣的是,当时左宗棠正在筹备收复新疆事宜,还想请丁汝昌加入他的阵营。 眼看自己要被“挖墙脚”,李鸿章赶紧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将他留了下来。 在英国那段时间,丁汝昌参观了英国海军,还促成了清朝和英国之间购买舰艇得的买卖。 经过学习,丁汝昌已经逐渐适应了海军的工作内容。 1882年,丁汝昌成功阻止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大大增强了我国国威。 1886年,在和日本起争执的时候,丁汝昌再次交涉,成功平息了争端,还获得了日本5万多元的赔偿。 在黄海海战中,清军虽然损失了五条舰船,但是并未伤及根本。 这时候,只要上下一心,完全能和日军一较高下。 但是,李鸿章竟然命令丁汝昌撤回威海。 结果在入港时,镇远舰触礁受伤,这更加使清军陷入被动。 丁汝昌带着将士们奋起反击,却还是被抵不过日军。 他不愿在投降书上签字,选择了自杀。 可是,在他去世后,手下一名军官以他的名义签署了投降书。 自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可以说,之所以会导致这个结果,其中一定有李鸿章的原因。 但是,皇帝和慈禧可不能让李鸿章承担任何责任。 于是,丁汝昌就成了这个替罪羔羊。 一代忠臣被如此对待,实在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