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反华,还想踩着

梦里聊大势 2025-05-17 20:06:28

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反华,还想踩着中国人把资源要了,根本扶不起来。这个国家自私自利不堪大用,这群伊朗人,从头到尾都只想要中国的扶持,但是得跪着扶他们,伊朗得站着要饭。

在2016年,一项被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中伊双方达成了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文件中写得清清楚楚: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向伊朗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重点涉及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金融等多个关键领域。这本应成为中国在中东布局的一张王牌,也有望助力伊朗重返国际舞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项协议在签署后多年里并未产生实质性进展。以恰巴哈尔港为例,这个位于伊朗东南沿海、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港口,原本被视作中国“一带一路”在中东的关键节点。中国原计划协助伊朗扩建港口设施,并将其打造成连接中亚和南亚的货运枢纽。

然而几年过去,港口扩建工程依然停滞不前。中国企业多次派代表团前往伊朗沟通,但始终遭遇拖延和敷衍。表面上伊朗热情欢迎投资,实则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港口管理等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

问题的根源在于伊朗并未真正视中国为首选的战略伙伴。早在中伊合作协议刚落地之时,伊朗就迅速与俄罗斯签署另一份内容更为敏感的“全面战略协定”,其中甚至包含了涉及“核保护”条款。伊朗此举意图明显:希望在中俄之间左右逢源,以最大化自身战略利益。这种“双面下注”的做法,使中国的合作前景变得不确定且高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伊朗国内复杂的政治生态。国家的实际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总统或外交官手中,而是集中于革命卫队这一政治—军事集团。革命卫队不仅掌握军权,还控制着伊朗经济的大部分命脉,几乎垄断了石油、建筑、交通等领域。

在他们眼中,外来资本是一种威胁而非机遇,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更可能冲击其既有的利益结构。因此,无论哪一届政府与中国达成什么协议,革命卫队都可以通过制度、程序或安全理由将其拖延,甚至悄然搁置。

不仅如此,伊朗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也使合作环境持续恶化。改革派虽有开放意愿,但力量微弱、政治基础不稳;而保守派和神权势力主张自给自足、反对“向东方屈服”。每一次权力更迭,都会伴随一波政策逆转。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刚谈好的项目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改组”或“暂停”,成本骤增,回报遥遥无期。

此外,文化层面的认知差异也影响了中伊合作的质量。伊朗人普遍自认为是波斯文明的继承者,历史自信极强。在不少伊朗政商人士眼中,中国虽经济强劲,但文化和制度并不被他们真正尊重。他们很难接受一个“非西方”、又与自己宗教体系相悖的大国主导合作。

更极端的说法是,伊朗部分保守精英甚至觉得中国对伊朗的投资只是“资源掠夺”,而非平等合作。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造成了合作中的冷淡、怀疑与拒斥。

相比之下,埃及的态度截然不同。近年来,埃及不仅主动邀请中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还大胆推动合作机制的制度化。比如在亚历山大港的经营权谈判中,埃及政府不仅愿意延长合作年限,还提出将港口管理权整体移交给中方企业经营99年——这在中东地区极为罕见。

更重要的是,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的合作意愿也远超预期,不仅邀请中国海军参与巡航任务,还计划联合成立航运管理公司,共同保障航道安全。

埃及的这些举措虽然看似小事,却极具战略含义。苏伊士运河是中国通往欧洲的海运要道,年运输量占全球贸易的近12%。而埃及稳定的政局与高执行力,使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更为顺畅。虽然埃及经济体量较小、市场潜力有限,但它的地缘位置与合作诚意,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低风险、高可控的战略支点。

合作不是浪漫故事,而是风险与回报的理性权衡。在看似动荡的中东地区,越是能提供确定性、执行力和诚意的国家,越值得中国长期深耕。与其被伊朗这种“高调但善变”的伙伴反复试探,不如在像埃及这样“低调但可信”的国家深耕细作,建立真正可持续的合作体系。这种战略选择,也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布局中更加稳健、成熟的体现。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梦里聊大势

梦里聊大势

梦里聊大势,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