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窦唯到报社找卓伟问罪,没找到,一怒之下,将报社门口的轿车点燃。 一辆汽车在《新京报》门口燃烧,浓烟直冲天际。2006年的这个场景,成为了中国摇滚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时刻。点燃这把火的,正是曾经叱咤华语乐坛的摇滚巨星窦唯。这位不愿多言的音乐人,以这种方式打破了多年的沉默。 要理解这把火背后的故事,我们需要回到几天前。当时,《新京报》记者卓伟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窦唯的报道:《窦唯被百万赡养费逼疯,每月收入只500元》和《窦靖童被狗咬伤,窦唯骂李亚鹏虚伪》。这两篇报道声称窦唯生活拮据、私生活混乱,甚至对前妻王菲的现任丈夫李亚鹏出言不逊。最要命的是,这些内容卓伟根本没有采访过窦唯,完全是捏造的。 在这之前,窦唯早已淡出大众视野。从黑豹乐队最辉煌的时期离开后,他选择了一条与主流市场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不再唱那些曾经让他成名的歌曲,而是转向了更加先锋和实验性的音乐创作。很多人以为他不再搞音乐了,但事实上,窦唯从未停止过创作,只是他的新作品已经很难被大众所接受。 窦唯的日常生活也变得异常普通。他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经常骑着电动车在北京的胡同里穿梭,或者独自一人在面馆里吃面条。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在地铁上或者平价服装店里看到这位曾经的摇滚巨星。这种反差让很多人以为他已经"落魄"了,但实际上,这正是窦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对于媒体的报道,窦唯一向奉行"不理会、不回应、不解释"的三不原则。但卓伟的这两篇报道,却触及了他的底线。特别是第二篇文章,涉及到他和女儿窦靖童的关系,这是窦唯无法容忍的。要知道,窦靖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他与王菲曾共同创作歌曲《童》,献给他们的女儿。虽然与高原的婚姻以离婚告终,窦唯依然履行了父亲的责任,一次性支付了108万元的抚养费。 于是,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音乐人,换好衣服,亲自前往《新京报》编辑部,只为找卓伟当面对质。窦唯在报社苦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却始终等不到卓伟出面。多年来积累的愤怒,在那一刻彻底爆发了。 等待无果,窦唯的怒火终于无法抑制。就在《新京报》门口,他点燃了一辆停放的汽车,火光映亮了他疲惫的面容。这一刻,似乎所有人都看到了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摇滚巨星重新燃起的怒火。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窦唯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平静地拿出手机,拨通了报警电话,主动自首。 这场"火"事件很快传遍了整个娱乐圈和媒体圈。法院最终认定窦唯故意毁坏财物罪罪名成立,但考虑到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这是窦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把火,不仅烧毁了一辆汽车,也彻底改变了公众对窦唯的印象——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看似冷漠、不修边幅的中年男人,内心深处依然有着炽热的情感。 对于这件事,社会舆论两极分化。有人理解窦唯的愤怒,认为卓伟的报道确实过分;也有人批评窦唯的行为太过极端,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损毁他人财物的方式发泄情绪。媒体的关注点也从窦唯的音乐创作,转向了他的个人生活和这一争议事件。 然而,风波过后,窦唯又回归了沉寂。他继续过着自己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创作着大众难以理解的先锋音乐,偶尔为电影和舞台剧做配乐。在北京的街头,常常能看到他骑着电动车穿梭于胡同之间,或者坐在面馆里独自吃面,就像普通的中年男人一样。 事实上,窦唯有着稳定的音乐版税收入,如果他愿意,随时可以举办一场演唱会,轻松赚取数百万元。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遵循内心,追求纯粹的路。早在多年前,窦唯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生活理念:"我就想过一种很普通的生活,我觉得无论是当歌手,还是做音乐,其实是很普通的事,没有必要把它弄得好像就高人一等。我对做音乐的理解是:我所从事的,只不过是我有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仅此而已,再简单不过。"
没想到李亚鹏这么落魄了,由于经济不好,大平层都住不起了,搬到小房子里去了。李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