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里,两卷泛黄的丝帛在玻璃展柜中静

星河轻语悠 2025-05-18 08:29:45

5月16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里,两卷泛黄的丝帛在玻璃展柜中静静舒展。当工作人员用镊子轻轻翻动《五行令》残片时,帛书上"东方曰析,凤曰协"的楚系文字突然与202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灯光交叠——这卷漂泊79年的战国楚帛书,终于在小满节气前回到了长江之畔的故土。 这场跨越世纪的归家之路,始于1942年长沙子弹库的盗墓铁锹。农民出身的文物贩子任全生在潮湿的墓室里,用竹筐将帛书和泥金版一起运出时,不会想到这些沾满泥土的丝帛,会成为改写中国学术史的关键物证。更不会想到,45年后,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会在弗利尔美术馆的恒温库房里,对着显微照片逐字比对,用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第15种研究专著。这位77岁的学者至今记得,1993年第一次触摸帛书时,手指隔着乳胶手套仍能感受到两千年前楚国巫师的呼吸。 如今,这两卷承载着战国楚人宇宙观的帛书,即将在7月的"万里同归"特展上与公众见面。当观众站在恒温展柜前,或许能从《攻守占》残片的"城高不可攻"字迹里,听见李零教授在弗利尔库房里敲击键盘的声响;从《五行令》的"春行秋令则雷"文字间,看见蔡季襄1974年写给商承祚信中颤抖的笔触。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终将在故土的春风里,重新讲述属于这片土地的星辰与烟火。 楚帛书的回归是国力强盛的必然,还是国际道义的胜利?当更多流失文物仍在海外漂泊,我们该如何平衡追索成本与文化价值?快来评论区聊聊吧!#汉代楚国文物展# #文物编年史# #典籍佐证# #文物考证法# #文物解读# #文物鉴赏大会# #楚文物# #典籍展# #現代藝術博物館# #史密森博物馆# #洞见收藏家# #蒄缇雅博物馆# #史密森学会# #愽览会# #楚国文物# #古代史艺术品#

0 阅读:1
星河轻语悠

星河轻语悠

星河轻语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