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名伞兵因失误,被挂在法国的一个教堂上,当德军发现他的时候,他装死骗过了德军,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装死,竟然让他在教堂上“挂”了75年。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拉开了盟军反攻纳粹的序幕。这一天,美国第82空降师的伞兵们接到任务,从英国起飞,空降到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圣梅尔埃格利斯小镇附近,抢占关键位置,给登陆部队开路。约翰·斯蒂尔就是其中一员,一个普普通通的二等兵,属于第505伞兵团F连。那天凌晨,他和其他伞兵一起跳出运输机,结果天不遂人愿,强风和导航失误把他吹离了目标地点,降落伞直接挂在了小镇中心的教堂塔尖上。
当时小镇乱成一团,盟军轰炸引发大火,镇民忙着救火,德军士兵在旁边盯着。约翰挂在塔尖上,进退两难。没多久,一个德军士兵抬头发现了他,二话不说举枪就射。子弹擦过约翰的左腿,疼得钻心,但没打中要害。他脑子一转,决定装死,闭上眼,头歪一边,身体松下来,假装已经没气了。德军瞅了他一会儿,见他没动静,以为真死了,就没再管他。
约翰就这样挂在塔上,忍着腿上的伤,硬是撑了两个多小时。后来,德军爬上塔楼检查,确认他“死了”,割断绳子把他弄下来,随即把他当俘虏抓走。在被俘的四小时里,他一直保持清醒,虽然腿伤没得到啥治疗,但眼看着盟军开始占上风,德军注意力分散,他瞅准机会跑了。他拖着伤腿,穿过街道,躲开巡逻,终于在天亮时回到了美军阵地,跟大部队汇合。
回到部队后,约翰没歇着,尽管腿还疼,他还是跟着第505团第3营继续作战。那几天,他和战友一起俘虏了30个德军,干掉了11个敌人,立下不小功劳。后来,他因为表现英勇,拿到了英勇勋章和紫心勋章。诺曼底战役只是开始,约翰之后还参加了“市场花园”行动、阿登战役,一路打到德国,直到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他作为受勋老兵回了美国,家人和邻居都把他当英雄欢迎。
战争结束后,约翰没怎么提过自己在教堂塔上的事,挺低调的。直到1957年,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为了写《最长的一天》找到他,他才把这段经历讲出来。1959年,书出版了;1962年,电影也上映了,雷德·巴顿斯演的约翰挂在塔上的镜头成了经典。故事传开后,圣梅尔埃格利斯的居民特别感激他,给了他荣誉市民的称号。每次他回去探访,当地人都很热情,他也在信里常自称“塔楼的约翰”,跟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在教堂塔尖上挂了个伞兵假人,虽然挂的位置跟当年不完全一样,但这成了小镇的标志。镇上还开了个“约翰·斯蒂尔旅馆”,游客络绎不绝。1969年,约翰得了喉癌,去世时才56岁。他生前说过想葬在圣梅尔埃格利斯或者阿灵顿国家公墓,但最后还是埋在了家乡大都会的共济会公墓。
约翰的故事传下来,不光是因为他命硬、胆大,更因为它让人感慨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那个挂在教堂上的伞兵假人,从1944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挂”了75年,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每年6月6日,圣梅尔埃格利斯都会搞纪念活动,重演空降场景,博物馆里也展着伞兵们的历史。教堂的彩窗上画着圣母和伞兵的图案,挺有意思的,象征着小镇的重生。
说到底,约翰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普通人,运气好点,脑子活点,在绝境里拼了一把。他的故事接地气,没啥传奇色彩,但就是这份真实劲儿,让人觉得可信。他挂在塔上的那几个小时,靠的是冷静和忍耐,逃回来后也没歇着,继续打仗,这份韧性比啥都强。75年后,他的雕像还在那挂着,不是为了吹嘘啥,而是提醒大家,战争里没那么多浪漫,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说到德军,他们在这故事里也不是啥“邪恶化身”,就是一群执行任务的士兵,发现敌人就开枪,没啥个人恩怨。约翰能活下来,靠的是自己的急智,不是德军有多笨或者多坏。战争就是这样,谁都想活命,谁都不容易。
如今,圣梅尔埃格利斯的伞兵假人成了个符号,不光纪念约翰,也让人想想战争的代价。75年过去了,那场仗早就打完了,可它留下的痕迹还在。每次有游客抬头看那个假人,可能都会琢磨,当年那晚上,约翰是怎么熬过来的?换成自己,能不能也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