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许世友,因为觉得军衔授低了,去找周恩来。 结果,当周恩来说了“粟裕”的名字后,许世友就闭口不言了。 1955年授衔前,许世友听说自己被授予上将,他有些不满意,他觉得可以被授予“大将”军衔。 问题来了,许世友具备不具备授予大将军衔的资格呢? 我们看看许世友的经历。 许世友年少时,曾在少林寺呆了8年,这8年,让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手。 后来,许世友参加过国军。 1927年爆发了著名的“四一二事变”,大革命失败,国共彻底撕破脸了。当时,身为共青团员的许世友愤而离开军队,回到了故乡,并加入了共产党。11月,许世友参加了黄麻起义。 之后,许世友跟着徐向前等人在红四方面军攻城拔寨,表现非常耀眼。 1935年,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许世友担任了右路军红四军军长,此时,林帅也就是红一军军长,彭帅也就是红三军军长。可以说,那个阶段,许世友和彭、林是一个级别。 后来,彭、林都成为了元帅,许世友想争一争“大将”军衔,也情有可原。 1955年授衔大会前,许世友因为军衔问题,找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说道:粟裕也只是个大将啊! 粟裕是许世友在华野时的上司。既然粟裕仅授大将,那么许世友凭啥要授予大将呢? 周恩来一说“粟裕”的名字,许世友马上不吭声了。 这就是“粟裕震大将”的来历。 【其实,觉得委屈的更应该是“萧克”,萧克在长征时,是红六军团的一把手啊,就算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后来合并了,萧克也是红二方面军的第二把手啊!】 萧克的战绩,不足以评帅,但评个大将,则是完全有资格的。可是,萧克仅仅被授予上将。 萧克都评不了大将,许世友更不可能了。 那么,许世友的怨气到底来自哪里呢?我们看看大将的名单就知道了。十大大将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这十位大将里,谭政是政工干部,论攻城掠寨,战绩不如许世友漂亮。 张云逸,就是资格老,后来,长期做后勤工作。 罗瑞卿,一直是做安全保卫工作,很难看见一线出色的战绩。许光达的战绩,比起许世友更是不如。 这样说吧,如果仅仅论战绩的话,至少一半大将不如许世友。 所以,许世友确实有抱怨的理由。 问题的关键是,授衔时,不仅要看战绩,还要看资历,还要看“山头平衡”,还要看评衔前的任职情况。 综合来说,给许世友评“上将”,确实一点都不委屈。 你怎么看?
1955年,许世友,因为觉得军衔授低了,去找周恩来。 结果,当周恩来说了“粟裕”
口红增添气色
2025-05-18 11:23:17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