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钿甜爸爸发文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循化一名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为不满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在平乱过程中,由于军费兵饷没到位,一时竟然和叛军拉锯了起来。乾隆显然很愤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布政使王廷赞一看,进步的机会来了!
于是这个2B上了一道奏折:
“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乾隆:你MLGB哪来这么多钱?肯定有问题!给老子查!
此时刚好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和大学士阿桂都在甘肃,组织决定了,你俩来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这事居然已经被隐瞒了七年之久!
清代本身是有“捐监”制度的,就类似于考不上重点高中,可以交赞助费入学,在清代就是只要交粮食,就可以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这些粮食用来救济灾民。后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耍了个花招,他让监生将应捐的粮食折为白银,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
为啥呢?因为粮食价格是波动的,他可以用这些银子在粮食价格低的时候去买粮食,剩下的银子就到了自己手里。除此以外,他还公开开征各种办公银、杂费银....总之各级官员盆满钵满~
后来他更是为各县“预定”灾情,也就是藩司衙门发给下属各县,告诉他们,经过我们核算,你们今年需要遭灾情况如下,请你们按照这个数目等级去搞钱...啊不对,募捐....
这简直是把百姓当成ATM机了...想取多少取多少....
你说这官场气氛,不行贿可能吗?所以一时间整个官场要么是送钱的,要么是收钱的,要么又送又收,绝对不存在不送不受的。当时甘肃官场流传着:“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要知道甘肃是个穷省,如此数额巨大的贪污,百姓被刮到了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而所谓的“赈灾粮”,其实乾隆也不傻,他专门派人去甘肃查过,然而甘肃各州县官员串通作弊,在粮仓的下面铺架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去查的官员没经验,真的以为“粮仓满囤”,于是回京复命,乾隆也没多想。
王亶望这么搞了多钱,居然没事,甚至还因为办理监粮“有功”,浙江升任巡抚了。后来一位著名的清官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一开始也想整顿,但最后还是经不住利益诱惑腐化了...
苏四十三起事反清后,和珅、阿桂一行到达兰州后,在奏折中多次提到甘肃经常下雨,因此行军不顺。乾隆突然想起:
怎么王亶望在甘肃的时候,天天说干旱,你们一去了就下雨?你们是萧敬腾吗?
这一下就暴露了。这时候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王廷赞跳出来说:“我有钱!”
你说,乾隆再不查,是不是真的脑壳有问题?
王廷赞对此辩解说,我们怕粮价不一样,粮食品质也不一样,就统一规定,一概按照43石/55两来折算捐纳。听起来是不是还挺有“货币化解决”的感觉的?
乾隆:你放屁!按照你这个价格,你们甘肃粮价一点也不高!
虽然乾隆没学过市场经济,但是他也知道,粮价不高说明粮食充足,那赈灾个球?绝对有问题,继续给老子查!
最后经过一顿猛如虎的调查,确定了这是甘肃官场的“窝案”,几乎人人都有污点,谁也摘不干净。王亶望最后承认,共有捐生18万余人,以每名55两计,所收的银子应该有1000多万两,而这1000万两的巨款,最后全部消失在了并不存在的“赈灾”活动中。
而就连查抄王亶望家的时候,负责抄家的陈辉祖也私自侵占不少,即便如此,上报的数额也有300万两之巨...
300万两是什么概念呢?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乾隆时期,一个七品公务员的年薪为90两白银,而当时新街口附近的房子约为85两白银。所以七品官大概省吃俭用几年,就可以买一套北京的房子,这购买力不能说少了。
所以100万两白银,可购买11800套北京新街口的房子...
感觉放到现在就是,能买下整个四环内的小区?
哪怕到了清末,银子购买力大大下降,清末李鸿章买一艘军舰,也不到100万两...
其实乾隆南巡的时候,王亶望为了拍马屁,就曾以奢华排场迎接乾隆南巡,建造豪华行宫、进献珍宝,甚至因过度铺张遭乾隆斥责,只是当时乾隆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骂一顿就算了~
不是,能让乾隆都觉得过度铺张,这有多铺张我都不敢想....
而这场泼天“冒赈”大案的结局,就是王亶望、王廷赞等56名官员处死,46人流放,免职的不计其数,甘肃官场几乎瘫痪。而已故军机大臣于敏中,就是那个把女儿嫁给孔府,还YY说是“公主下嫁”的,就因曾支持王亶望,被撤出贤良祠,其家族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问题也被揭露。
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还没有!
此前乾隆过生日,王亶望曾经献了一份厚礼,其中有一对羊脂玉瓶和一座玉山,极得乾隆帝喜爱。但是皇帝收礼一般不会全收,显得贪婪,所以都是收一部分退回一部分,乾隆虽然十分喜欢,但也只能认同退回了这两样玉器。
后来王亶望抄家了,乾隆觉得,是时候get这两样心头好了!但是他找来找去,都没找到这两样玉器。不仅如此,查抄上来的珠宝古玩大多价值不高,做工粗糙,款式也很平常,让乾隆觉得哪里不对。
于是乾隆命人取来抄家官员记录的抄家底册,亲自核对。一核对才发现,册子上一百多件最好的珍宝,不翼而飞;而抄家册上没有的不值钱的玩意,却多出了八十多样。
很显然,有人调包了。
乾隆又崩溃了,马上命大学士阿桂星夜赶往浙江调查此案。
朕的钱!谁动了朕的钱!
阿桂不敢怠慢,很快查明:
就是负责抄家的陈辉祖!他父亲是两广总督,算是世受国恩,居然干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关键是干完之后,还忘了修改原始记录,以致露了马脚。
PS:如果当年做A货工艺好一点,细心点把原始记录改了,是不是就没事了?
陈辉祖的亲弟弟陈严祖,当时正在甘肃当官,而且是王亶望贪污大案的核心成,结果只交了三万议罪银了事。
乾隆帝怒斥道:“是王亶望所为,系明火执仗,而陈辉祖竟同穿窬行径矣。朕于此事不胜惭懑。”
最终,陈辉祖被赐自尽,他的儿子也被流放伊犁,这场惊天贪腐案件才算落下帷幕。
在抄家过程中,王亶望有一位 苏州的歌妓出身的小妾卿怜,在抄家过程中因为美貌,被官员隐匿起来,后来进献给了和珅为妾。在和珅死后,这位小妾也悬梁自尽。卿怜非常有才华,曾经留下八首诗,道尽了自己一生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悲苦:
(一)
晓妆惊落玉搔头
宛在湖边十二楼
魂定暗伤楼外景
湖边无水不东流
这天和珅下狱,卿怜正在化妆梳头的时候听到消息,吓得梳子都掉了。这情形和当年王亶望被查抄的时候一模一样,因为王亶望任浙江巡抚时,府中亭台楼阁以宝玉装饰,共十二座连在一起,所以称为“十二楼”。
(二)
香稻入唇惊吐日
海珍列鼎厌尝时
蛾眉屈指年多少
到处沧桑知不知?”
这首诗说的是和珅和珅府被抄时,吓得正在进膳的人吐饭。当时和家人吃的都是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但是兵丁兵丁见到后,纷纷大嚼,觉得是珍馐美味。
(三)
缓歌慢舞画难圆
月下楼台冷绣襦
终夜相公看不足
朝天懒去倩人扶。
这首诗说的是和珅自尽的时候,卿怜没有出现,因为不忍看到相公死去。
(四)
莲开并蒂岂前因
虚掷莺梭廿九春
回首可怜歌舞地
两番俱是个中人。
这首诗是回顾自己当年被卖作歌女的不幸
(五)
最不分明月夜魂
何曾芳草怨王孙
梁间燕子来还去
害杀儿家是戟门。
这首诗是回忆自己当年在王亶望抄家之后被官员送给和珅
(六)
白云深处老亲存
十五年前笑语温
梦里轻舟无远近
一声欸乃到吴门
回忆王亶望当年将自己救出烟花之地
(七)
村姬欢笑不知贫
长袖轻裾带翠颦
三十六年秦女恨
卿怜犹是浅尝人。
秦女是指楚平王之子太子建妻子、秦哀公之女的陪嫁侍妾,与卿怜一样出身寒微,而且一样为权力者所拥有,秦女享寿三十六,吴卿怜当年29岁
(八)
冷夜痴儿掩泪题
他年应变杜鹃啼
啼时休向漳河畔
铜爵春深燕子栖
这首是卿怜自尽前最后一首诗,感叹人生残酷,希望将来投胎时应该变成杜鹃,而且不要回到那个烟花之地
当然了,大清年间的人想不到,今天冒赈之后,还真的就得进烟花之地!烟花之地好啊,只要把闺女捧成头牌,多少豪客一掷千金,我这万贯家财就是靠闺女赚来的!怎么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