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山西石灵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石灵,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参考资料:民主与法制网——《耿彦波造城记》专题报道之二2013-04-25) 虽然进入官场很多年了,但耿彦波更喜欢文人这个身份,他骨子里是过去的那种知识分子,有理想有热情,也敢为了一个目标去粉身碎骨。 但自从接手城建工作后,他就觉得自己从文质彬彬的秀才,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武夫,干这项工作,斯斯文文是行不通的,甚至连骂人都是一种工作方式。 耿彦波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早年在县政府接触过一些行政工作,后来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基层干部,1983年考入了大学中文系,潜心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进入大学的耿彦波,身体里的文人基因被激活了,他非常热爱文学,还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他特别喜欢儒家先贤的那句话,它说出了自己学文从政的初心: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一个有理想的人,势必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考验,也正是这些考验,更加坚定了耿彦波的决心。1993年他被派到了石灵县,2年后被任命为县长,全权负责县里的城建工作。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他们要开发的项目是“王家大院”,这里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晋商院落,规模比名声在外的乔家大院还要大很多。 耿彦波知道,这次开发对县里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一旦项目建成,就可以极大地拉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但要建就要拆,根据规划,石灵城区很多旧房子都必须给项目让路。 这些房子都是当地老百姓住了好多年的,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环境适应上,他们都不愿意离开。但耿彦波还是下达了拆迁命令,毕竟这件事利大于弊,未来大家慢慢都会理解。 谁知拆迁工作一启动就困难重重,遇到了超乎想象的阻力。当时,几千个拆迁户一起找到耿彦波,这些人里有年幼的孩子,甚至襁褓里的婴儿,也有头花发白、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他们无声的看着耿彦波,就是要告诉他,我们不搬家。 后来,又有很多拆迁户到上级部门投诉上访,因为文化水平低,一些老百姓写的投诉信上,还把耿彦波的名字写错了。上级找到他,给他看了信的内容,耿彦波哭笑不得。 除了这些抗议方式,还有部分拆迁户甚至搞起了人身威胁,直接给耿彦波家里寄去了子弹。在县城里各处墙壁上,也贴满了咒骂他的话,有人激动地表示,要让他下地狱。 在重重打击中耿彦波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知道自己无路可退,不得不背水一战。在他的坚持下,项目还是继续推进,他以一己之力抗下了全部压力。这期间骂他的、告他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耿彦波都云淡风轻一笑置之,甚至还收藏的了几张骂他的传单。 后来耿彦波被调职了,离开之际,当地老百姓给他准备了一个特殊的送别仪式,搞得非常“隆重”。他们把三个花圈摆放到了政府门口,耿彦波担心引起社会矛盾,吩咐工作人员低调处理。这事对他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想到自己还要背负着骂名离开石灵。 1999年,大院被评为了省级优秀景区,后来还被列入了国家级文保单位。有了这些名片,石灵县的名声大噪,成为旅游的热门地,每年光靠旅游就能带来巨额收入,当地老百姓也跟着发家致富了。 尝到了发展的甜头,老百姓才开始渐渐理解了耿彦波,对于当年的种种不理智行为,他们心生悔意,但耿彦波早已离开,也听不到他们迟来的道歉了。 到了榆林的新岗位后,耿彦波继续他的造城计划,没几年的时间,城市面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老百姓又开始不理解了,他们觉得这个领导走到哪里拆到哪里,甚至有人传言他从中贪污了不少钱,不然为何这么积极地搞建设? 当时榆林需要修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但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有人建议他让老百姓集资,毕竟这条路就是连通榆林和外界的交通线,完全是为了老百姓和当地经济才修的。 耿彦波明确表示,城市建设是政府行为,不能让老百姓买单。他通过招商引资,最终凑齐了修路所需的钱。这件事让不少人对他有所改观,都逐渐认识到耿彦波是个干实事的人。 耿彦波的从政生涯中给老百姓做过不少事,他当然知道多做多错,当官不做事是最安全的。但文人的风骨不允许他做一个尸位素餐的官员,这些年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000年,山西石灵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石灵,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
陶然梦琪说事阿
2025-05-19 13:54:54
0
阅读:72